、 設備全世界僅有3臺 重量超130公斤
在實際水下拍攝過程中,攝影機都必須特制。由于3D攝影機需要兩組鏡頭,它需要一臺額外的組裝支架,這就使得3D攝影機的體積龐大笨重。在水下拍攝時,還需要把這一套設備放進一個水箱中,整套設備的重量超過130公斤。在陸地上,要操作這樣一個笨重的機器,需要至少5、6個人,但是到了水下,因為有了浮力,反而一個人就能搞定。
目前,能夠勝任水下3D的攝影機,全世界僅有3臺。《神都龍王》最初使用的甚至是研發(fā)中的Beta版設備,水箱的重量、水下工作時限、設備的工作溫度等都需要現(xiàn)場測試。為了保證拍攝質量,徐克從澳大利亞請來專業(yè)的水底攝影師。
控制這臺水下攝影機,在水面上比在水下還難。首先,機器離開水底浮到水面時,瞬間會恢復笨重形態(tài)。其次,水面上拍攝,鏡頭很容易濺上水滴。所以,現(xiàn)場的情況就是,當攝影師拿著機器追著演員拍的時候,旁邊有人不停地追著攝影機的鏡頭,對著它噴氣。
水池中拍海戰(zhàn),徐克(左三)與武術指導元彬(左二)嚴陣以待
、 特制“打浪器”上陣 水池拍海戰(zhàn)片場象工地
片中大量的海浪效果都是由道具組在長60米、深8米的水池中制造出來的“滔天大浪”。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水池中的水快速充滿,為鰲皇的出場制造巨大“漩渦”,道具師傅也是不斷想出“奇招”,特制的“打浪器”、直徑3米的噴水器,甚至用上了自行改良的高壓水槍——一種類似多槍管機槍的“重武器”。
為了讓畫面更真實,道具組還專門搭建了幾艘1:1比例的戰(zhàn)艦。戰(zhàn)船相撞、從中間斷裂的戲份,更牽涉到在巨型水池里搭建的大船、八九臺起重機和發(fā)電機等復雜設備,這些機器完全是可以把一座房子給建起來的架勢。攝影師蔡崇輝曾笑言:“我們的片場從遠處看,就像是一個正在施工中的工地!
、 趙又廷潛水流鼻血 救生員現(xiàn)場隨時待命
演員在水下的鏡頭看似很短,其實拍攝時,他們需要在水下的時間很長。由于人在水里憋氣時間有限,拍攝時間不能過久,因此開機前會安排足夠的時間讓每個演員清楚在水下需要做什么,與其配合的演員、攝影師、燈光師、搬運布景的場務人員等都清楚拍攝流程,相互間的距離有多少等。
扮演狄仁杰的趙又廷透露,拍水下戲頗為“痛苦”,而且“會不會游泳根本不重要”。由于需要長時間的潛水,強大的水壓讓他多次流鼻血,他在閉氣的同時,還得極盡輕盈之能力,考慮如何表現(xiàn)打斗、演戲。其實,人長期處于水下,會因水壓感到不適、出現(xiàn)體溫降低或者氮醉反應。
水下拍攝時,劇組使用的是水底喇叭,只有操作人員和導演之間可以溝通。演員和所有其他工作人員都無法講話,只能單方向交流。為了保障安全,演員們在前期必須經過嚴格的閉氣訓練,救生員在一旁也是隨時待命,應對突發(fā)緊急情況。
上圖為狄仁杰目睹怪獸海上現(xiàn)身,下圖為徐克親自為演員示范
▌不完美、不過癮,重在嘗試
《神都龍王》在3D技術、特效方面做出的挑戰(zhàn)相當有野心,本片的3D技術顧問張建龍在接受采訪時說:“也許你會覺得有些鏡頭還不算那么完美,但是很多鏡頭(效果)即使放在《環(huán)太平洋》中也不會感到質量上差異!
面對各種美譽,導演徐克表現(xiàn)的很淡然:“重要的是我做出了這些嘗試,怎樣評價這都是別人的事情!
就現(xiàn)階段而言,水下3D拍攝技術的應用領域還較為局限。在《神都龍王》之前,水下3D多被用于海底資料的拍攝,并未投入娛樂行業(yè)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一位電影導演也在嘗試將水下3D技術運用于電影制作中——這個人就是詹姆斯·卡梅隆。至于其效果如何,要等《阿凡達2》上映后才可揭曉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