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手接觸外界細菌、病毒、污物的機會最多,因而手上的細菌也就特別多。據(jù)統(tǒng)計,一雙未洗過的手最多有80萬個細菌,而一克指甲垢里藏有38億個細菌。這些病菌常會引起急性胃腸炎、紅眼病、傷寒等傳染病。”解晨介紹,腹瀉是兒童死亡的第二殺手,其病因就是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洗手習慣。勤洗手,用消毒皂洗手,可以使生病的風險降低3/4,將腹瀉致死率減半、急性呼吸道感染致死率減少1/3。
濟南市中心醫(yī)院感染疾病科護士長姚平波告訴記者,“飯前便后要洗手”,這條宣傳語雖然說了好多年,但沒有養(yǎng)成這個最基本習慣的市民還是非常多。
據(jù)中國健康教育中心開展的調查顯示,居民正確洗手率僅為4%。市民洗手常見的誤區(qū):洗手時間過短,一般來說,應在1分鐘之上,才能使洗手液充分溶解發(fā)揮作用,但市民一般都會“淺嘗輒止”。洗手時只注重手心手背,對指縫和指尖清潔不到位,殊不知指甲中的藏垢是手部最臟的位置。家里的擦手毛巾不常洗,一些市民認為毛巾都是自己用不臟。其實,擦手毛巾應一天一清洗、晾曬。
還有不少家庭的肥皂盒,每次洗完手后,肥皂、香皂或洗衣皂大都是濕漉漉地擺放在盒中,殊不知細菌正在濕潤的環(huán)境中滋生,“肥皂要處于干燥狀態(tài),不然會給后來洗手的人造成二次污染。皂盒最好每周清洗一次,避免滋生細菌。”姚平波說。
抗菌濕巾滅菌作用不大
“外出回家第一件事應該是洗手,避免在公共場合接觸到細菌,很多人得紅眼病、感冒等都是沒洗手而患上的。國外曾有一項調查,一個人一小時內有不自覺地3次摸嘴鼻子眼睛的動作。”姚平波說,所
以每天一定要堅持用洗手液、肥皂等正確洗手,這樣能消滅近95%的細菌。但該洗手時才洗手,不能沒事也洗手,小心患上強迫癥。
那么該如何正確洗手呢?姚平波說,用水龍頭的流動水洗手,手濕后加入洗手液或抹肥皂,用手搓出泡沫,來回用雙手相互擦手心、手背、指甲內外和四周、指尖、指縫位置,揉搓1分鐘才能沖水,然后徹底擦干雙手,盡量避免再直接觸摸污染的水龍頭。“其他活動可以不用嚴格按照以上方法洗手,但一旦涉及‘吃’的問題,一定要遵循上面的方法。相比于香皂,用洗手液洗手更好。一些市民習慣用抗菌濕巾擦手代替洗手,這是不可取的,濕巾的滅菌作用不大。”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