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篇長達2600余字的序言中,馮小剛以劉震云好友和影片導演的身份追憶了《一九四二》從“有想法”到最終上映的全過程,此過程被馮小剛稱為“不堪回首”。
馮小剛表示,在2002年和2004年,他曾經(jīng)兩度籌拍《一九四二》,但由于種種原因,這部反映民族傷痛歷史的電影未能立項。但最終還是在王朔的提議下,馮小剛“流浪的心才有被喊回到《溫故一九四二》的歸途上”。
那是2011年,整個這一年,馮小剛沒有新作問世。而在之前的2010年,他接連推出兩部作品——《唐山大地震》(2010年7月)和《非誠勿擾2》(2010年12月)。而正是在看似最為空閑的2011年里,王朔再次“催促”馮小剛將《溫故一九四二》拍成電影,并給他吃了一顆“定心丸”。“王朔說了一句話我很感動,他說如果你拍這個賠了錢,我?guī)湍銓憘喜劇,咱們把它賺回來。”馮小剛在序言中這樣寫道。之后,才有了現(xiàn)在的《一九四二》的上映。
張藝謀曾說,好的文學作品是電影的母體。馮小剛對此表示贊同,他在新書《溫故一九四二》首發(fā)儀式上回答記者提問時說:“電影需要有文學這樣的非常有影響的母體。我也期待著能看到更多好的小說,能夠給電影提供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基礎(chǔ)。”
馮小剛還表示,期待與劉震云第四次、第五次的合作:“我就是非常幸運,能夠在19年前遇到震云,能夠看到他小說,種子在心里埋下,盡管有這么多年沒有拍成,喘了幾大口氣拍過來,這也是一個天意,使我們在19年的時間里,我們對生活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再做這個電影的時候,重新去看這個小說的時候發(fā)現(xiàn),和19年前不同的東西。跟震云合作過三次,我也期待這有第四、五次的合作,期待著他寫各種精彩的小說。”
《溫故一九四二》(完整版)書影,書中不僅有影片原著小說,還收錄了影片劇本和馮小剛的一篇序文。
劇本“還原”電影原貌
說到新版《溫故一九四二》的出版,作者劉震云也一度非常迷茫:“這個小說在長江文藝出版社已經(jīng)出過了,電影已經(jīng)放過了,要不要把這個小說和劇本再合在一起出書,必要性有多大?”
這個問題糾纏了劉震云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最終,他說服了自己,決定把這本書重新出版。說服自己的原因之一是,他認為《一九四二》“把不可能變成可能,不管是從作者還是導演來講,都超越了要把一個小說變成電影的概念”。
“字字句句是把刀”,這是導演馮小剛對劉震云劇本的評價。影片的劇本定稿被收入到新書中一起出版與讀者見面,這是劉震云說服自己的另一重要原因。
19年間,劉震云對劇本進行了20多次修改才最終定稿,在此過程中,他深切體會到文學與電影的不同,“主要的區(qū)別是長度,在書里邊很從容,但是到電影中的話它就是90分鐘,小剛這樣的大導演影院才能給你兩小時,現(xiàn)在是兩小時二十分鐘。所以電影中的話,拍到了,剪下去的,可能在書里的劇本里邊都存在,大家可以看得稍微更完整一些。”
新書《溫故一九四二》的責任編輯安波舜也表示,通過電影劇本可以“還原”電影的原本面貌,讀者不僅可從書中更全面、宏觀地了解1942年中國錯綜復雜的時局,還能隨劉震云條分縷析地深入災難中更溫情、更殘酷,或更黑色幽默的細節(jié)。
而從名稱上來看,書與電影最醒目的不同之處是電影刪掉了“溫故”二字,為什么要刪掉呢?著名編劇史航認為,“溫故”二字并未刪掉,而是通過電影傳達到了每個觀眾的心里,“電影少了‘溫故’兩個字,我覺得是損失,看完之后覺得不是,你只要看過電影,哪怕不喜歡人物的表演,但不可能淡忘這個電影,溫就是溫習、回憶,也是本能的,甚至不喜歡電影,也被迫回憶,所以‘溫故’兩個字刪不掉的。”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