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赫芬頓郵報》在日前發(fā)的一篇述評的標題就是“加拿大遭恐襲是因和美國關系太好?”。文章指出,“恐怖分子襲擊加拿大的原因非常清晰……最重要的是,加拿大一直是美國對抗敘利亞和伊拉克‘伊斯蘭國’極端武裝的堅定盟友!
美國國務院宣布,國務卿克里于今天訪問加拿大以示慰勉,他表示要與這個北方盟友堅定地團結在一起,打擊恐怖主義。這似也從側面表明,加拿大遭到恐襲確與加拿大支持美國在中東軍事行動有一定關聯(lián),因此美國給予加拿大盟友以安撫、同情和支持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值得指出的是,當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時,當時加拿大總理克里蒂安拒絕參與,這曾讓布什政府大為不滿,但卻也為加拿大國家贏得了和平維護者的良好形象。
但自加保守黨政府于2006年上臺執(zhí)政后,便開始改變了前政府的“國際維和國”與“人道援助國”的較為中立的立場,開始在一系列國際爭端與沖突中,高揚戰(zhàn)旗,明確選邊站,不再甘當斡旋者。這在烏克蘭事變和在中東問題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加拿大近年來一直無條件地支持美國和以色列在中東的一切政策和行動:一直堅決譴責并反對巴勒斯坦建國及申請聯(lián)合國觀察國席位,并在以色列轟炸加沙造成大量婦幼傷亡受到國際社會一致批評時,仍一味為其傷害無辜平民爭辯,稱以色列“完全有權捍衛(wèi)自已”;加外長和總理還先后親臨以色列,以示支持。偏離過去一碗水端平的中立立場,而不分青紅皀白的偏袒一方,在加國內引發(fā)阿拉伯移民和穆斯林團體的強烈不滿,并在加大學校園中引發(fā)了批評浪潮。
其實,加拿大在利比亞問題上同樣引人矚目,在北約空襲利比亞,推翻卡扎非的軍事行動中,是一位加拿大將軍出任北約空襲的最高指揮官,這場北約無人傷亡的勝利讓加拿大政府和軍隊頗感自豪。但對戰(zhàn)后利比亞的亂局,加拿大輿論和政府卻是視若無睹,不再提及。據(jù)此間媒體披露,此次襲擊議會大廈的槍手的父親就曾在2011年前往利比亞,參與了反政府活動,但他似乎并沒有因此受到加拿大政府的責罰。
盡管襲擊事件令這個一向平靜的國度震驚不已,全國展開了一場如何防范此類獨狼式恐怖襲擊的大討論。不過,加拿大輿論和保守黨政府似并無意檢討本國追隨美國,對外軍事干預的政策,哈珀總理在襲擊發(fā)生當晚即表示:對加拿大保安人員和政府機構的襲擊,從性質上說,就是對加拿大國家、加拿大值價觀和加拿大自由民主社會的攻擊;但加拿大是不會被嚇倒的,而只會更加堅定加拿大同盟友一起反對恐怖組織的決心與努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