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設計方中鐵五院設計總體邢鐵雷介紹,鄒城市東、西城區(qū)被京滬鐵路分割,既有橋梁均為下穿鐵路橋,汛期強降雨導致橋下積水中斷全城交通,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京滬線的日均行車量近300列,線路繁忙,為了最大程度減少對該線運營的干擾,橋梁飛跨京滬鐵路一次性轉體到位是最佳選擇。
不僅如此,該上跨鐵路立交橋臨近鄒城火車站,本次轉體,主梁跨越京滬鐵路、鄒城站貨場及規(guī)劃電廠專用線在內的共14股道。大橋采用的順時針轉體,轉動半徑內基本無建筑物,最大可能地減少了對居民樓的干擾,設計更具綠色環(huán)保施工理念。
3 工程難度解析
由于轉體重量大、轉動角度大、梁體較長、橋型復雜,大橋的主塔、主梁線型、斜拉索索力及轉體重量如何精確定位,平穩(wěn)轉動是轉體中的難點。中國中鐵大橋局副總工程師彭建萍以磨盤原理比喻該橋的轉動原理,轉體結構采用環(huán)道與中心支撐相結合的轉盤結構。中國中鐵大橋局項目部對轉盤結構進行優(yōu)化,由多點受力改為三點受力,轉動更加平穩(wěn)。彭建萍說:“大橋重,使球絞體系的設計、制造及施工難度相應增大,轉體的長度長,橋梁的梁端速度增大,大重量、超長的轉體使得轉動慣性增大,制動位移增大,就像汽車的制動距離長一樣,其應急安全風險加大,中國中鐵大橋局在施工中進行了多種技術創(chuàng)新,對大噸位轉體橋的施工工藝進行了理論及實踐上的探索,為更重更長橋梁轉體施工做了充足的技術儲備,將為我國轉體橋梁技術標準修訂提供依據(jù)!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