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父母,也是我們的“父母”
“孝乃眾善之始,做人之基,敬老養(yǎng)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都有老去的一天,孝順父母就是善待自己。”于靜琳常常這樣說。然而孝順父母自己的父母天經地義,別人的父母也有義務嗎?在他們夫妻二人心里,正是如此。
2012年,一個叫做“文化養(yǎng)老義工群”的群體出現在威海市民的視線中。義工群的發(fā)起者,正式邱博夫妻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因為工作的關系,多年來邱博跑遍了全國各地的養(yǎng)老機構,對老人的需求了解得也越來越多。不再滿足于“小家”的夫妻倆,想把“孝老”當作事業(yè)來做。
有了義工群,于靜琳夫妻二人便經常帶著女兒,利用星期天子,到老年公寓送溫暖。他們全家一起給老人們送水果、買牛奶,幫著打掃衛(wèi)生,陪老人聊家常,讓老人盡享天倫之樂。在女兒的記憶里,小手拉著爸爸媽媽的大手來到敬老院,總是能讓老人們開心無比。逢年過節(jié),夫妻倆也總是惦記著那些孤寡老人,經常帶著禮物,把歡笑送到老人們身邊。
受到他們的感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關愛老人的隊伍中,短短兩年時間,義工群已發(fā)展成為上千人的義工組織。
2014年,威海市仁德公益服務中心成立了。仁德公益服務中心與康寧醫(yī)院、東發(fā)老年公寓、橋頭鎮(zhèn)敬老院等多家老年公寓、敬老院、社區(qū)達成長期公益活動協議。每周固定組織志愿者去老年公寓開展服務,每月組織志愿者為老人表演一場文藝節(jié)目,至今從未中斷,累計達到320余次。在得知敬老院老人急需大量的舊衣物的信息后,他們積極發(fā)動志愿者捐衣捐物,目前共募集1500余件紙尿布、舊衣物等。
“我們最小的志愿者只有6周歲,已經跟著她的姥姥參加我們的活動一年多了。”于靜琳說,這幾年為老人們包起的餃子數也數不清了。雖然累,但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隊伍,就非常地開心。在她看來,在老齡化社會加速到來的時代,養(yǎng)老不僅僅是家庭和國家的事情,更是每一個人的事情,每個懂孝道的人都應該要做的事。
隨著公益服務中心不斷壯大,大伙迫切地想要有一首屬于自己的會歌。作為一名音樂創(chuàng)作人,于靜琳也主動承擔起了創(chuàng)作任務。
“正如歌里唱的那樣,我們帶著愛的心,帶著愛的手,仁德公益一家親,我們是最美一家人。只要我們有能力,我們全家就會齊心協力把公益做下去。” 于靜琳說,一個人的能力雖然有限,但是小善積大善,小愛聚大愛,就能讓更多需要幫助的老人收獲溫暖。
從“小家”到“大家”,從自己的父母,到他人的父母。他們從點滴中關愛著老人,從瑣碎中牽記著老人,從困境中扶助著老人。他們用善良的身心、熾熱的思想、無私的行動、堅持的信念做好老人的精神支柱、物質支撐、生活摯友和堅實后盾。從平凡中體現了真誠,從細節(jié)中傾注了關愛,寫下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尊老詩篇,奏響了一曲曲令人欽佩的敬老樂章!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