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寒門與豪門的雙軌教育模式頗有歷史傳統(tǒng),1870年《初等教育法》頒布后,隨著公立學校的廣泛設立,公立與私立教育分野以體制形式得以確立并延續(xù)至今。相較于公立學校,英國私立學校以學費昂貴、入學門檻高著稱,儼然“富人俱樂部”。而私立學校中,又以伊頓公學、哈羅公學、威斯敏斯特公學等學校最為知名,它們由于歷史悠久、名人輩出、牛校入讀率高而被稱作“貴族學!、“牛劍培養(yǎng)基地”。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英國私立學校憑借雄厚的師資力量在高考中穩(wěn)占優(yōu)勢。但本世紀以來,公立中學奮起直追,在高考成績與升學人數兩個方面迎頭趕上,致使英國名校中寒門子弟的比例顯著上升。英國《電訊報》報道,近幾年英國頂尖大學錄取的學生中,出身公立學校者所占比重由50%增加到62.2%。
為保證達官貴人的利益,英國名校近些年不斷發(fā)明高考之外的游戲規(guī)則,其中一個典型例證便是推出Pre-U(大學預科課程)。作為A-Level的替代與升級產品,Pre-U難度更大,對學生的研究能力與知識廣度要求更高,在窮人與富人教育資源不對等的前提下更有利于后者的子女。因此,自2008年推行以來,伊頓公學、布萊頓公學等諸多貴族學校紛紛淡化A-Level,轉而采取Pre-U,將其視為輸送私校學子進入名校的某種捷徑。
此外,增設入學附加考試也是英國名校增加豪門子弟被錄取幾率的重要手段。目前,牛津大學大部分學科都要求申請者參加入學考試。劍橋大學的法律、生物醫(yī)學、計算機等部分專業(yè)也已經增加額外筆試項目。倘若劍橋大學將入學考試政策推廣至所有專業(yè)的計劃成真,在不久的將來,英國“羅素集團”中不滿于A-Level改革的諸多名校很可能紛紛效仿,這是時下英國廣大中小學學生與家長及教育界人士關注的焦點問題。
可以預見,倘若英國名校自主增加入學考試成為一種風氣,得益者將是富家子弟。一方面,他們就讀的私立中學有能力聘請專業(yè)人士為學生提供針對各大高校自主考試的訓練與指導。另一方面,豪門家庭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送子女上各種“補習班”,接受針對名校入學考試的課外培訓。
相比之下,寒門子弟既無能力“開小灶”,又無法指望“缺錢缺人”的公立學校為其提供超出高中課程大綱的輔導,其結果只能是與頂尖學府“漸行漸遠”,到頭來,高考這一貧寒家庭的重要晉升渠道將被堵塞。
中國留學生躺槍?
最后應該指出,英國名校增設入學考試的趨勢于中國留學生而言,恐怕是弊多利少。
在樂觀者看來,英國高考持續(xù)弱化的一個結果,是讓未曾參加A-Level課程而一直接受國內高中教育的中國學生也有機會通過參加英國高校入學測試申請留學,從而方便中國高中生實現(xiàn)高考與出國“雙保險”。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入學測試取代A-Level,恐怕不利于中國學生“揚長避短”。
在原有申請體系下,高校申請者最少只須選擇3-4門A-Level課程(A-Level有超過70多門課可供選擇)。中國學生由于理科基礎扎實,加上理科考試對英語要求偏低,選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的中國學生能夠相對輕松地考取高分。一旦錄取機制發(fā)生改變,此種優(yōu)勢恐怕難再凸顯。
另外,《星期日泰晤士報》日前報道稱,劍橋大學計劃的入學考試形式可能包括語言能力測試、思維技巧評估和45分鐘限時作文等。果真如此,中國學生還可能由于中英思維方式差異、英語水平有限等問題在名校申請中占據劣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