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是印度全國封城的第16天。相比封城初期,《環(huán)球時報》記者在新德里周邊一些街區(qū)看到車流、人流明顯增多 ,但除雜貨店和超市,大部分商鋪仍閉門歇業(yè)。記者遇到的人基本都戴口罩。這或許與市政府8日宣布,“所有民眾只要離開家就必須佩戴口罩,否則將面臨警方處罰”有很大關系。
在新德里市中心,主要路口路段的部署和盤查仍很嚴格。記者駛入外國使館林立的和平大道后,立即有警察攔截,并要求提供證明身份的材料。再往印度政府和議會所在的“印度門”方向行駛,更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記者看到,在管控最嚴的市中心,除外交車、政府公務車、警車、救護車以及新聞媒體車外,很少有懸掛社會車牌的車輛上路。
相比,散落在新德里南部幾處小型貧民窟的管控措施并不像政府所宣傳的那樣嚴格,有很多人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 有些原來住在天橋下的無家可歸者拖家?guī)Э诘貋淼揭恍┥鐓^(qū)行乞。見到有人經過,他們就會聚攏起來討要零錢或者吃食。但只要有維持秩序的社區(qū)警察大聲制止,他們就趕緊散開。
印度封城期間,首都地區(qū)的蔬菜、水果并不難買,只是開門的肉鋪難找!董h(huán)球時報》記者常用的幾家農社對接形式的線上“商超”此時派上用場。這些線上購物平臺雖然貨品不是太全,但好在也沒有趁機哄抬物價的情況。比如可供一人食用一周的“家庭套”果蔬售價仍是1500盧比(1盧比約合0.1元人民幣),里面裝著香蕉、橘子、土豆、西蘭花等。線上購物平臺“大樹”的后臺管理員告訴記者:“由于新德里市政府認為網購有助于減少接觸傳播的風險,因此疫情期間一直允許我們的員工出行。網購人數(shù)增多,我們的銷售額比平時還要好!
封城期間,印度百姓真的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記者認識的一個老先生最近就成了“孤家寡人”——他的妻子正好在封城前去了老家——北部城市德拉敦。全國公共交通停運后,老夫妻倆只好“兩地分居”。還有一個印度朋友的女婿按計劃近日應去南部城市做換肝手術,但也無法成行。
“不封城,將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全國封城后,有印度朋友打電話問候《環(huán)球時報》記者,有的甚至為政府倉促下達“封城令”可能導致的生活不便而表示歉意。執(zhí)業(yè)律師阿瓦史迪抱怨說:“從3月25日開始,我就沒出過門,無聊時就在家里不停繞圈走。以前希望能有個像這樣的長假好好休息,但沒想到,現(xiàn)在真不讓出門,還有些受不了啊。”但阿瓦史迪說,他理解政府采取的這個防疫舉措。他表示:“對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有太多特殊之處,如人口內部流動性大、單位人口密度高等。如果不采取這種極端的隔離措施,很有可能出現(xiàn)病毒在社區(qū)快速傳播的情況,到那時后果不堪設想。”阿瓦史迪承認,以印度的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恐怕無力應對這種場面,那將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持與阿瓦史迪相似觀點的人其實并不在少數(shù)。新德里電視臺最近采訪一群大學生,他們說:“面對疫情挑戰(zhàn),必須勇敢、團結。我們對政府全國封城的政策表示理解!钡灿胁簧儆《让襟w認為,全國封城可能導致中低收入者,特別是無家可歸者面臨更加窘迫的生活壓力。不過,印度中央政府和各地方邦政府都采取了相應兜底措施。其中,新德里市政府為弱勢群體設立了586處免費食品供應點。新德里一些無家可歸者還被安置在亞穆納體育中心。記者4月9日在一處貧民窟門口看到,德里市政府的車輛在分發(fā)面粉等基本生活物資。
封城初期,成千上萬的印度外出勞務者因擔心“挨餓”,長途跋涉往家鄉(xiāng)趕的畫面讓很多人感到震驚。就連印度媒體都擔心“引發(fā)人道主義危機”或造成疫情向農村腹地傳播。據(jù)《印度時報》報道,部分人好不容易回到家鄉(xiāng),卻遭到當?shù)卣畯娭啤盎瘜W消毒”,被迫在入村前接受“次氯酸鈉洗浴”(次氯酸鈉是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有的地方政府已承認做法失當。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