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幼兒園太少了。武漢大學兒童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楊健認為,從必定程度上講,城市中的入托難不是沒有幼兒園可上,而是真正能滿足家長需求的優(yōu)質幼兒園太少。與部分幼兒園報名排到兩年后共存的現象是,有些幼兒園門可羅雀,資源閑置。這重要與教導資源不均衡有關。本報調查也顯示,57.14%的人認為“好幼兒園數量太少,政府計劃及管理不善”是導致入托難的重要原因。
生育人口遭遇高峰。楊雄認為,目前正是出生于1975年后及80后人群的生育高峰期,宏大的生育大軍必定帶來宏大的出生人口。加上這一代人經濟基礎較好、受教導程度較高,愿意且自認為有才能讓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導,在孩子上幼兒園這一問題上,他們會想盡措施互相競爭。
“嬰兒潮”成為“擁擠一代”。2007年的“金豬寶寶”、2008年的“奧運寶寶”是導致今年入托難上加難的重要原因。楊雄表現,家庭的生育打算會受國家大事、重要紀念日或所謂“吉祥年”等原因影響,部分人群對此的盲目偏好就會影響這些年份的出生人口,導致“擁擠一代”的形成。這一代人不僅入托難,將來入學、找工作等的難度都將大大增加。
上幼兒園是去玩,不是去學習
不上幼兒園的孩子會感到很孤單,對家長有更強的依附心理,自律性也更差,有可能影響以后的身心發(fā)展。幼兒園里較大的運動量還能讓孩子的身材更強健,加強免疫才能。楊雄告訴記者,盡管目前幼教界對“幾歲上幼兒園最好”尚無定論,但“有條件者必需要上”則是統(tǒng)一觀點。他說明,如果說3歲前家長對孩子重要是以“養(yǎng)”為主,那3歲以后則是“教養(yǎng)”聯合。兩三歲正是孩子智力增加的高峰期,他們此時形成的價值觀、行動習慣、規(guī)矩意識等對以后的人生至關重要,F在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工作忙,老人又易寵愛孩子,無法承擔起“教”的重任,孩子需要到幼兒園這個集體環(huán)境中去學會分享、讓步,磨練與別人生活的才能。本報調查也顯示,92.9%的人都認為孩子上幼兒園非常有必要,僅7.1%的人認為完整沒有必要。
既然如此,該如何解決入托難的問題呢?王化敏指出,首先要加大政府投入。政府對幼兒教導投入不足由來已久,目前我國幼兒教導的投入占教導經費總投入的比例僅為1.3%。光靠民營幼兒園補充無法真正解決入托難問題,教導是項公益性事業(yè),若不加大政府投入,其質量及公益性均會受到影響。
楊雄則建議,對于生育高峰期帶來的人口波動,政府主管部門最好提前兩三年就做好幼兒園計劃。最幻想的狀態(tài)是,步行10分鐘內,就能有2個幼兒園可供選擇。他還呼吁,家長生孩子盡量別扎堆,避免人為因素導致入托難。
家長選擇幼兒園的方法也非常重要。王化敏指出,不必把眼光都盯著少數著名幼兒園,正確的選擇方法:一是選離家近的,家長接送方便,也減少孩子因路途遙遠帶來的事故風險。二是千萬別認為貴的就是好的,私立幼兒園各類特點課程使價格水漲船高。但家長不能把眼睛盯在孩子在幼兒園學會了多少個字、會說多少句英語、會彈幾首曲子等上面,這種揠苗助長、急功近利的方法對孩子非常不利。三是要害看師資等軟件環(huán)境。建議家長實地考核一下,看看學校的教導程度、老師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關愛程度等是否能讓自己滿意。還要關注教導理念對不對、供孩子應用的玩具和教材能否合適及滿足兒童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坝變航虒且杂螒驗橹鞯慕虒。一個能讓孩子在里面感到自由、快活、放松、健康的氣氛最重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