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祖籍浙江,客生于天津。父親為同治帝時進士,當過吏部主事,后辭官經商,經營販賣鹽業(yè),家道殷實!李叔同22歲時入南洋公學,他的老師就是當時的翰林院學士,后來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黃炎培,邵力子皆為這所學校的學生,與李叔同為同班同學,此二君后來均從政。當年的李叔同于入南洋公學此后不久,便赴日本東京考入東京美術學院油畫科。同時,由于他非常喜歡話劇這種表演形式,又在學油畫的同時,研究表演專業(yè)。因為他天資聰慧,很快有所造詣。在東京飾演過話劇《茶花女》中的茶花女,雖然不敢肯定他是第一個接觸話劇這種當年很時髦文藝形式的中國人,但確實是他第一個把話劇引進中國的。他同時還是把現(xiàn)代音樂和油畫引進中國的人。所以如果有人問你,說是誰把現(xiàn)代音樂,話劇,油畫引進中國的?你千萬不要回答是豐子愷和劉海粟引進的油畫,這三種藝術都是李叔同一個人引進的。
但是,李叔同與所有出生在中國有才華,有天賦的才俊一樣是個放蕩不羈,傲視人生的角色。雖然家中富有、殷實,而他卻喜好浪跡天涯,四海為家,樂于在顛沛流離中思索感悟人生。年輕的時候曾經被人譏諷稱之為“畸人”,有指他性格多重的含義。更是他到日本深造之后,結識了一個日本女子淑子,對淑子產生了深深的愛意。實際上李叔同還是在沒入南洋公學之前就已經在家鄉(xiāng)娶有一房妻室,可能當時的他是受人性中的一些特性局限吧,也可能是不想失去這份異國之戀,他當時瞞著淑子說自己在中國并無妻子。直到后來淑子終于發(fā)現(xiàn)后,他才不得不與自己的發(fā)妻俞氏解除婚約。
這在那個時代,要是普通人休妻之后娶個日本女人為妻方到罷了。可關鍵的是這李叔同不是個普通人。克莻被那些“自稱”為“文人才子”時常妒忌的名人。更何況當時的中國人反日,仇日,抵制日貨的風潮正是波瀾壯闊,如火如荼的進行開展著呢。而這個李叔同,居然大逆不道,娶了個“日貨”?這是什么性質?
中國人,什么都缺!但是卻從來就不缺少整人,污蔑人,誹謗人的蠢貨。本來李叔同文章,辭賦,繪畫,演藝就無所不通,無所不精讓這些齷齪小人恨的咬牙切齒!此時又找了個“日本婆娘”,機會來了,是到了該嘲弄下這個“畸人”的時候了。我未能生活在那個時代,所以無緣窺見當時如驚濤駭浪般的攻擊是怎樣打在這個天涯浪子身上的.....
在經歷過人生的一些事情之后。使李叔同對人生這個大命題又有了一些深入的看法。“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確是該從新思考了。在39歲那年,李叔同終于循入空門,到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此后一心鉆研佛法,云游四方講經布善。據(jù)說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曾經說過:“吾人所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之水,身為佛子,于此之時不能共紓困難于萬一”這樣愛國之語。
每每讀到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在那個下著細雨的晚秋,帶著他們兩個之間所生養(yǎng)的那一兒一女兩個孩子站在虎跑寺廟門之外,用哭泣的語調哀求自己的丈夫:“你對誰都要以佛心對待,和誰都要用仁慈之心來愛,為何偏偏對我如此殘忍.....”,彼時彼景,仿佛我正置身其中,看見冰冷的雨水正順著淑子發(fā)稍滴落。這個可憐的日本女人可能至死也不會明白李叔同為何就是不與她和孩子一見,為何如此薄情寡義對待她和孩子……是啊,世間還有什么比此時此景更殘忍,更讓人心碎的呢?僅僅隔著一個緊鎖著的廟門,咫尺之遙,卻已經是紅塵與凈地兩重天啦。后來,在接連去了幾次寺廟想一見自己丈夫的淑子,最后在萬般無奈下帶著兩個孩子離開了這個讓她心痛的國度,回到了日本.....
林語堂評價李叔同說:“李叔同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
張愛玲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轉圍墻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