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頒布實行《北京市公共租賃住房建設技巧導則(試行)》,表明北京公租房建設邁出本質步伐。除了北京外,上海、重慶、天津、廣州等城市的“民生住房藍圖”中,都相繼明白了范圍可觀的公共租賃住房建設打算。今年全國37萬套公租房的興建任務已下達。種種跡象表明,經過商品房價暴漲和調控的洗禮,“大力建設公租房”已從口號落實到舉動,一場范圍宏大的建設熱潮正在襲來。
不過,業(yè)內專家指出,旨在解決“夾心層”過渡性住房問題的公租房建設,不能“一窩蜂”地大干快干,有限的財政資金和開發(fā)投資應向新移民集中的城市傾斜;其次,公租房的建設資金應當多元化,在民生的基礎上保證必定的投資回報;更重要的是,在“名目”眾多的保障房系統(tǒng)中,公租房如何公平、有效地解決“夾心”人群的住房問題,防止其重蹈經適房的覆轍,將考驗處所政府的智慧。
"夾心層"的新期盼
今年7月,老家在河南商丘的馬明磊剛從北京一所文科大學畢業(yè),進入一家雜志社工作。擁有北京戶口的他最近仔細研究了新出臺的公租房條例。“我現(xiàn)在月薪3000多,租房住得花掉1000。近幾年內在北京買房基礎沒有可能。以我的條件,申請經濟實用房也很難,所以,打算看看公租房。”
在以往的保障房系統(tǒng)中,經濟實用房、廉租房和限價房等品種基礎面向本地的中低收入居民,像馬明磊這樣的城市新移民則被消除在外。而隨著城市化過程的加快,處于“夾心層”地位的城市新移民范圍日益宏大;其中,包含大學畢業(yè)后在當地就業(yè)并逐步融入城市的外鄉(xiāng)人,也包含未獲當地戶口的外來務工人員。這一群體的階段性住房支付才能不足,抵觸日益浮現(xiàn)。
根據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的看法,凡年滿18周歲,有穩(wěn)固就業(yè)和收入起源,具有租金支付才能,本市無住房或住房面積低于城市住房保障標準的,都可以申請公租房,不受戶籍限制。
住建部副部長齊驥日前公開表現(xiàn),夾心層的住房問題將重要通過公租房來解決。“夾心層群體的住房問題是階段性的,隨著收入增加,這部分人群將具備通過市場解決住房的支付才能,公共租賃房租金程度比較適度,租賃關系相對穩(wěn)固,符合他們在必定階段內租賃住房的實際需求。”齊驥坦言。
近期,各地公租房建設計劃陸續(xù)出爐。其中,重慶在未來三年內將建設3000萬平方米的公租房,目前,該市公租房已開工750萬平方米。在北京,目前有10余個公租房項目正在建設,可供給房源逾8000套。2010年,北京將新建50萬平方米的公租房。廣州打算今年推出3000套公租房,同時還將考慮建設外來工公寓、安置房等。
與重要城市目前的“夾心層”人口范圍相比,上述公租房建設打算依然顯得“杯水車薪”。以北京為例,該市有著近510萬外來常住人口,“夾心層”人群數以百萬計;每年,北京新畢業(yè)大學生便超過20萬人。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牛鳳瑞指出,北京萬余套公租房遠遠不能滿足外來中低收入群體的居住訴求,而廣州、上海等一線城市也面臨著同樣的為難。公租房同樣面臨供不應求的局面,在“街道登記輪候申請”的背景下,如何公平、公平地遴選住房群體,防止新的權利尋租,依然是老百姓聚焦的重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