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對社會階級、行為、倫理和一位天才進行了高度而又專注的觀察,帶有這一波網(wǎng)絡革命的無限激情,還裹挾著金錢那翻江倒海吞噬萬眾的磅薄氣勢與強大力量
馬李靈珊
該如何形容Mark Zuckerburg?全世界最年輕的億萬富翁,著名社交網(wǎng)站Facebook的創(chuàng)始人,哈佛大學的肄業(yè)生……種種光環(huán)與頭銜之下,這個26歲的紐約男孩甚至比他的前輩比爾·蓋茨更富傳奇性和噱頭。
不過,在電影《社交網(wǎng)絡》(The Social Network)里,導演大衛(wèi)·芬奇和編劇阿倫·索爾金還原了一個比現(xiàn)在小報頭版和法庭被告席上更真實的Mark Zuckerburg。電影海報上,Zuckerburg 被形容為“混混,天才,富翁”,混混居首。刨去種種光環(huán),他只是一個有點微胖的孤僻宅男,其貌不揚又不善言辭,導致在求愛的路上屢遭拒絕。出于報復心理,也為了證明自己,他偷來了哈佛大學所有女生的資料,建了一個讓男生逐一點評和打分的網(wǎng)站,兩小時內收獲瘋狂點擊22000次,這個網(wǎng)站由此逐漸“變臉”,成為今天的Facebook。
正如影片的原著小說標題“意外的億萬富翁:Facebook的創(chuàng)立,一個關于性、金錢、天才和背叛的故事”一樣,Zuckerburg也許是個天才——6年后的今天,全球有5億人擁有 Facebook賬戶,Zuckerburg的個人身家因而高達15億美元;同時,他又是個失敗者,電影海報上的大字赫然在目--“你不可能在擁有5億朋友的同時不得罪幾個人”,最好的朋友與他倒戈相向,當初魂牽夢縈的女孩,如今也仍是水月鏡花。影片結尾,恰到好處地響起《You're a rich man》,女孩們投懷送抱,只因為他是一個富翁。到最后,他擁有了全世界最大的社交網(wǎng)絡,卻依然無比孤獨--他只身坐在電腦前,一遍遍刷新著前女友的Facebook頁面,等待她批準自己的好友申請。電腦屏幕幽幽的藍光,照出他一臉寂寞。
這是一部典型的大衛(wèi)·芬奇式電影,由閃回和多種角度的敘事支撐,顯得簡潔、流暢而飽滿。作為美國的王牌編劇,阿倫·索爾金的劇本貢獻了也許是2010年最好的臺詞,雖然影片講述的是科技人物,卻沒有任何艱深的術語,字里行間充滿尖刻睿智的幽默和對人性的洞察,帶給電影一種“火箭發(fā)射般的力量”,為了配合層層遞進又像機關槍一樣喋喋不休的臺詞,芬奇將整個故事的節(jié)奏變得極快,身為前MV導演,他營造出了喧鬧卻充滿宿命感的奇異氛圍。影片上映至今,素來刻薄的爛番茄網(wǎng)給出了97%的好評率,可謂風頭一時無兩。
但,如果《社交網(wǎng)絡》只擁有一個精巧的故事和漂亮的敘述方式,也并不能讓它成為明年奧斯卡的大熱門。誠如《紐約客》所言:“這是一部可以代表我們這個時代和地域的具有象征性意義的電影!渡缃痪W(wǎng)絡》對社會階級、行為、倫理和一位天才進行了高度而又專注的觀察,這種觀察無疑十分聰明。它帶有這一波網(wǎng)絡革命的無限激情,還裹挾著金錢那翻江倒海吞噬萬眾的磅薄氣勢與強大力量!
網(wǎng)絡時代造就了一批新貴,機遇永遠與風險并存,要擁有必然先要懂得怎么接受失去。無論現(xiàn)實如何,在電影中,創(chuàng)立Facebook之前,Mark Zuckerburg所想的絕非5億注冊用戶或者數(shù)不盡的綠色美鈔,他只有對技術的狂熱、對女性近乎乞憐的愛,還有一種小小的執(zhí)著與快感。從心態(tài)上來說,他與那些在失戀后吟詩作對,或是拿著酒瓶望天大喊的大學男生毫無區(qū)別,只是他恰好擁有天賦,而機遇又輕輕叩了叩門。所以,本來無心改變世界的他,在日后財富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權力欲望無邊膨脹之時,從普通人立時擢升為新貴。
值得注意的是,整部電影里的女性正面角色出現(xiàn)次數(shù)寥寥無幾。幾乎每個鏡頭都像片中著力描繪的那些技術宅男一樣,帶著不懷好意的目光上下打量著女人們,男性沙文主義色彩貫穿始終。男人們擁有技術、創(chuàng)造財富、勾心斗角,女人們充當?shù)氖羌ぐl(fā)他們荷爾蒙的角色。這成了影片最受詬病的地方,好像硅谷和常春藤聯(lián)盟里沒有心智健全又不虛榮的女人似的。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