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安全大體上可分為傳輸安全和存儲安全。傳輸安全指在數據的生成、傳輸和訪問過程中,確保數據的完整性、正確性及排他性。黑客、防火墻等,均屬傳輸安全的概念。存儲安全指在數據保存上確保完整、可靠和有效調用,通常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存儲設備自身的可靠性和可用性(設備安全),二是保存在存儲設備上數據的邏輯安全(利用安全)。本文著重分析實現存儲安全的必備要素和常見誤區(qū),以便為企業(yè)和機構供給建設性指南。
RAID——獲取設備安全的重要工具
1988年,在全部盤算機業(yè)界為進步磁盤,尤其是大容量磁盤的性能和可靠性苦苦掙扎時,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的Patterson等人發(fā)表了《A Case for 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 (RAID)》,以革命性的思路指出,利用多個獨立小磁盤組成的冗余陣列構建邏輯大磁盤,可方便地實現高性能和高可靠性,RAID行業(yè)從此興起。
的確,雖然20余年來磁盤技巧飛速發(fā)展,單盤容量與存取速度均有了長足進步,存儲系統(tǒng)的設備安全仍然是以RAID為基石。RAID技巧帶來的設備安全具備兩層含義:
高可靠——設備故障時,在降級狀態(tài)下依然能夠完成數據存儲工作;
高可用——設備故障時,系統(tǒng)可方便恢復容錯才能,走出降級狀態(tài)。
RAID利用的發(fā)展經歷了純軟件、內置板卡和獨立外設三個階段。純軟件和內置板卡RAID成本較低,但占用主機資源,性能受限且難于優(yōu)化,尤其是與利用系統(tǒng)沒有解耦,當主機環(huán)境損毀時,若不能保證完整恢復配置,可能導致盤陣中的數據無法恢復。因此,目前中高級 RAID系統(tǒng)均已采用獨立外設的情勢。
RAID——對利用安全無能為力
主機操作系統(tǒng)及其上利用程序運行所產生的數據,一般被稱為在線數據。保存在線數據的存儲系統(tǒng)因之也被稱為在線存儲。近兩年來業(yè)界熱炒的近線存儲,本質上屬于在線存儲的范疇,只是將在線數據中訪問頻次較低的數據存放到二級介質中,以節(jié)儉投資成本。
對在線存儲的核心請求是保障利用機動性,具體體現為小數據量的頻繁、隨機和并行讀寫。這一方面請求存儲介質具備相應專長——SCSI磁盤以及FC磁盤應運而生,另一方面則請求數據能夠被操作系統(tǒng)直接訪問,保存為特定操作系統(tǒng)的文件格式以便快速尋址。
操作系統(tǒng)是在線利用的核心。權威的盤算機系統(tǒng)安全標準之一,美國國家盤算機安全中心頒布的橘皮書(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即受信任盤算機系統(tǒng)評量基準)指出,操作系統(tǒng)的易用性與安全性無法兼顧,廣泛應用的商用操作系統(tǒng),如Windows、各類Unix、Linux等,均屬于中等安全的C1或C2級別。
因此操作系統(tǒng)對于數據來說是不安全的,因為在這些通用平臺中,用戶或利用程序可以很容易地對數據和文件進行任何操作,包含添加、刪除、修正等。人為的有意或無意誤操作、病毒的損壞、利用軟件的Bug、程序運行沖突等,均可能導致在線數據喪失。
因此,在線系統(tǒng)保障利用機動性的代價是就義利用安全。一個“好”主機可保萬事大吉的想法是一種可怕的謬種傳播。
數據備份——利用安全的惟一保障
迄今為止,保障利用安全的惟一方法是數據備份。
數據備份的目標是周期性保存在線數據的歷史,以便在線數據產生損壞時,應用備份數據恢復到錯誤產生之前的狀態(tài),以確保數據的正常訪問。
備份以保障數據存儲安全為重要目標,通過嚴格的備份策略、流程等一系列手段確保數據利用不會對備份數據的安全產生影響。
“9·11”事件后,世界金融市場的大動蕩供給了一個駭人的警告。據美國德州大學調查顯示,IT利用發(fā)展到今日美國的程度,災害性數據喪失會使94%的公司在兩年之內倒閉。
從概念上講,備份是為數據購置保險。IT利用程度愈高,數據就愈成為機構的生命線,所以在進入知識經濟的今天,在備份上心存僥幸, 無異于將企業(yè)主體資產用于高風險賭博。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