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女士去年在一家整形美容門診做了眼部整形手術,因擔心自己的隱私被暴露,在簽協(xié)議時用了個化名?沙霈F(xiàn)糾紛后,對方卻以沒有她的檔案為由,不承認她做過手術。記者了解到 ,因整形而產(chǎn)生的糾紛并不少見:美容效果難鑒定、美容師無資質(zhì)、收費混亂……一些美容店對顧客極力忽悠,卻根本不顧及客戶的隱私和權益,導致顧客難以維權的現(xiàn)象屢屢發(fā)生。
■案例一整形用化名惹來麻煩
市民彥女士表示,2010年2月的一天,她來到臺東一家美容整形門診,做繡眉和內(nèi)路眼袋祛除術,接待她的工作人員讓她先交了1200元錢。繡眉結束后,工作人員讓她到該美容機構的四方門診店做手術。“當時這家店正好沒電了,他們告訴我說,四方店水平和醫(yī)療條件更好。”
在四方店,雙方簽訂了手術風險協(xié)議書。“做整形涉及個人隱私,我簽協(xié)議用了化名。”彥女士說。手術之后,彥女士的眼部出現(xiàn)了不良反應,后來又到濟南做了修補手術。彥女士稱,她多次找兩家店進行理論,但沒有結果,遂將該美容機構臺東店告上了法庭。
3月4日,市北法院對此案開庭審理。彥女士拿出錄音、發(fā)票、手術風險合同簽字等,證名自己確實把錢交給了這家美容機構在臺東的分店,并在工作人員帶領下,在四方店完成了手術。
但因為彥女士使用的是化名,讓對方抓住了把柄:“醫(yī)療檔案上沒有彥女士這個人,即使她真做過美容手術,也是在四方店做的,跟臺東店沒關系。”被告的代理律師表示,臺東店和四方店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法人,只是在業(yè)務上相互聯(lián)系,當時收取彥女士的費用也是代收。目前,法院正在對此案進一步審理。
■案例二交了預付款美容店停業(yè)
2009年8月,市民陳女士在市南區(qū)一家美容店做美容。工作人員告訴她,辦卡存預付款可成為會員并獲積分,有一系列優(yōu)惠。陳女士于是分幾次在該美容院預存了5萬多元。“交完錢后大概兩個月,我發(fā)現(xiàn)美容店竟關門了。”無奈,陳女士只好起訴美容店店主,要求退回收取的5萬多元。目前,案件正在審理當中。
“這是一種預付費服務行為,對于這種服務應當警惕。市民在接受這種服務時,最好簽訂書面合同,約定越細越好。此外,單次購買與長期預付費數(shù)額差別大的話,要提高警惕。”山東韜戈律師事務所張坤律師說,如果選擇了預付費服務,市民要密切關注商家動態(tài),出現(xiàn)停業(yè)、裝修、易主等情況,及時向消協(xié)投訴或走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案例三美容沒效果吃啞巴虧
去年上半年,市民周女士在臺東逛街,一家美容院工作人員將宣傳單頁遞到她的手中。“做我們的美容項目,您的皮膚會變得白滑細致。”聽到介紹,周女士花500元辦了一張美容卡,并開始接受服務。一段時間后,周女士越發(fā)覺得臉部不舒服,自己的臉并沒有像廣告詞說的那樣變白皙、光滑,她擔心美容可能會對自己的健康造成傷害,便去醫(yī)院檢查,又花了一些費用。
之后,她找到該美容院理論,希望退款及獲得賠償。美容院負責人稱,美容效果差是周女士的心理問題,他們沒有給周女士造成傷殘或后遺癥,所以不會退款或賠償。
山東世譽律師事務所的段玉懷律師表示,美容院與會員,往往沒有書面合同,雖然會員卡可能證實服務合同成立,但是美容效果卻沒有條款約定,所以,在沒有造成人身損害并且已經(jīng)履行美容服務的情況下,很難界定是否違約。
■律師提醒
美容前后要留照片
張坤律師表示,美容消費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鑒別美容整形機構的資質(zhì),看是否有許可經(jīng)營的資質(zhì)、經(jīng)營項目有沒有超出資質(zhì),或者觀察一下一般醫(yī)學整容行業(yè)應配備的醫(yī)療設備等是否完善,以及行醫(yī)資格是否按時年檢等。
其次,做美容整形手術前,市民應咨詢專業(yè)的醫(yī)師,看自己是不是適合做手術。在做手術時,最好要有家人陪同。此外,保存好美容前后的照片,以方便維權。
再次,市民應該知道美容整形的效果很難鑒別,除非發(fā)生明顯的醫(yī)療事故,因為對于美和丑沒有法律上的定義。
記者 黃英帥 高麗王悅 (來源:半島網(wǎng)-半島都市報)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