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隊員戴著面罩探秘藍冰冰窟。4月1日上午,經過總里程達兩萬海里的航行 ,執(zhí)行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號返回上海,歷經了140余天艱辛歷程的中國第27次南極考察隊勝利凱旋,7名青島隊員也乘船抵達上海。

科考隊員在越冬期間拍攝的極光景象。

在南極釣魚,往往一次能釣上好幾條。

隊員們往往要鑿破數(shù)米厚的冰層,才能取到淡水。

科考隊員戴著面罩探秘藍冰冰窟。
4月1日上午,經過總里程達兩萬海里的航行 ,執(zhí)行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任務的“雪龍”號返回上海,歷經了140余天艱辛歷程的中國第27次南極考察隊勝利凱旋,7名青島隊員也乘船抵達上海。當天,記者第一時間聯(lián)系到了隨“雪龍”號歸來的第26次考察隊(2009年10月赴南極)青島籍越冬隊員劉英舉和內蒙古籍隊員曹碩,他們向記者講述了科考隊員們在南極中山站越冬期間,工作、生活中鮮為人知的經歷和許多極地趣聞。■最寒冷
氣溫最低-37.5℃戴面罩也能凍傷
據了解,在此次抵岸的“雪龍”號上,有7名來自青島的隊員,他們分別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張永山 、楊光、霍元子,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葛人峰、劉英舉 、陳發(fā)榮以及中國海洋大學的孫永明。
記者電話聯(lián)系上了隨“雪龍”號歸來的第26次南極考察隊越冬隊員劉英舉和曹碩。
據劉英舉介紹,他在南極科考期間主要負責中山站的水暖工作,由于在考察隊員中年紀比較大 ,隊員們都親切地喊他“老劉”,而曹碩是內蒙古人,來自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22研究所,在中山站負責通訊工作。
老劉告訴記者,由于南極氣溫極低,室外的工作環(huán)境非常惡劣。在南極期間,隊員們要進行昆侖站援建、勘測南極冰蓋、觀測極光、氣象觀測等多項工作,在2010年越冬期間,中山站最冷的時候氣溫達到零下37.5攝氏度,用滴水成冰來形容一點不為過。在室外工作時,隊員們必須穿著厚厚的防寒服,還要戴上面罩御寒,即便是這樣,隊員們也會因為溫度太低時而發(fā)生凍傷。
■最休閑
南極破冰釣魚一次釣起六條
“在南極科考條件自然是很艱苦,但在那里我們也有自己的娛樂方式。”曹碩告訴記者,最有趣的當屬在南極釣魚。老劉和曹碩每隔幾天就會扛著手搖鉆,帶上魚線魚鉤到距離中山站500多米的地方釣魚。到了目的地,他們先用手搖鉆在冰面上打兩個直徑七八厘米的洞,“大概是南極的食物比較匱乏,南極的魚特別容易咬鉤,我們都用生肉做魚餌。”根據多日的經驗,曹碩很快摸清了南極魚群的“口味”,“他們最愛吃豬肉,不愛吃雞肉和牛肉,大概是因為豬肉油脂多。”
“經常釣上來的有三種魚,我們根據外形給它們起名叫‘大頭魚’、‘狐貍魚’和‘白魚’。”曹碩講述道,“根據我們的研究,‘大頭魚’和‘白魚’是鱈魚的一種,平時上鉤的數(shù)‘白魚’最多,因為它們都是成群地游過來。收成好的時候一天能釣一百多條!”曹碩自豪地說,他最多的一次同時釣上來六條魚。“南極的魚特別好吃,做的湯格外鮮。”曹碩還說,除了魚蝦之外,他們還曾釣到過海參和海星。
“釣魚過程中也有很多有趣的事,老劉在釣魚的地方用雪磚壘了一個像愛斯基摩人那樣的雪堡,大約 1.5米高,在里面能遮風,非常暖和。老劉下鉤以后就躲在里面喝二鍋頭,還用炭火烤魚,非常愜意。”曹碩笑著說,“結果有一天風太大 ,把老劉的雪堡吹得全是窟窿,可把他心疼壞了。”
■最艱苦
鑿冰6小時,取回一噸水
老劉告訴記者,在中山站越冬的工作中,最艱苦的一次莫過于鑿冰取水。中山站上有兩個3噸、四個6噸的蓄水罐,供越冬隊員們平時飲用水,通過融化冰雪或者破冰獲得淡水解決飲用水問題。
2010年11月8日,站上的飲用水告急,站長派出老劉和三名同事外出取水。“取水要到距離中山站外3公里處的進步湖,我們四人開了一輛雪地車,早上9點半多就從站上出發(fā)了。”
據老劉介紹,他們中途還要翻越一個坡度超過45度的“俄羅斯大坡”,由于被厚厚的積雪覆蓋,大坡上形成了一個個小的雪壩,下坡時根本看不到路在哪里,盡管萬分小心 ,雪地車還是突然失去抓地力,發(fā)生了一次驚險的側滑,所幸司機及時控制住了雪地車,沒有發(fā)生翻車事故,“如果滾下去了,后果不堪設想 。”提起那次歷險,老劉還是心有余悸。
經過一個小時的行駛,雪地車到達了進步湖。“當初根據海冰的厚度測算,湖冰的厚度應該也就在1.6米到1.7米之間。”據老劉回憶,隊員們在離岸邊不遠的湖面上開始鑿冰,鑿了一會才發(fā)現(xiàn),湖冰遠比海冰要厚,而且比海冰更硬。由于氣溫過低,電鉆根本無法工作,四名隊員只能用手搖鉆和冰鎬鑿冰。
“先把一根1.9米長的鐵釬子插進冰里,然后用鎬頭一點點鑿,鑿出來的冰屑就用一個很大的水舀子清出來。”在鉆到80厘米時,鎬頭已經鑿不進去了,隊員們只好將原本直徑四五十厘米的洞再挖得大一些,并且修砌了一級冰臺階 ,下到洞里繼續(xù)鑿。鉆到大約 120厘米時,又修了一級冰臺階,就這樣,隊員們修到第四級臺階繼續(xù)鑿冰時,冰面下的湖水才噴涌而出。老劉說,最后一次舀冰屑時,大家拉住一位身高1.8米的隊員的腳 ,讓他倒掛在冰坑里,拿著水舀子伸直胳膊才能勉強夠到。“這樣算來,湖冰厚度要在 2.2 米左右。”
淡水涌上來后,隊員們開始取水。然而意外再次發(fā)生了,抽水泵突然停止工作。無奈之下,四位隊員只能將盛水的塑料桶摁進水中,裝滿水后再將桶拎上來,裝滿水的塑料桶重達25公斤,最后,隊員們將辛辛苦苦取來的1噸水拉回了中山站。“我們從10點半開始鑿冰,一直干到下午4點半。整整六個小時。”老劉說。■趣事一
企鵝常來搗亂海豹門前散步
老劉介紹,帝企鵝是南極最大也是最漂亮的企鵝,每年7月底、8月初進入繁殖期。據不完全統(tǒng)計,企鵝島上生活有一萬多只帝企鵝。
“統(tǒng)計企鵝種群調查是一項繁瑣的工作。通常我們都用相機拍攝幾張全景圖片,回到站上后,每個人分區(qū),一只一只地數(shù),最后數(shù)到頭昏眼花。”老劉笑著說。
老劉說,經常會有一些阿德里企鵝來站上“搗亂”,它們會跳進蓄水池撲騰個天翻地覆,有時候還會“偷”隊員們的食物。去年10月中旬的時候,隊員們還經常會看到海豹在冰面上產崽。過不了多久,就會有一只大海豹帶著一只小海豹出現(xiàn)在中山站附近的冰面上“散步”。
■趣事二
首次看到極光隊員全體出動
據介紹,南極的自然景色也很美麗。“很多人以為只有北極有極光,其實南極也會產生極光的美麗景象。”曹碩告訴記者,站上有工作人員專門負責極光觀測,每天夜里都會觀測天象是否有極光出現(xiàn)。
“2010年的第一次南極極光出現(xiàn)在3月4日0點左右,整個過程大約持續(xù)了兩個多小時,當時負責觀測的人員趕緊叫起了全體隊員,讓大家一起出去看極光,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色給驚呆了,趕緊拿出相機一陣狂拍。”曹碩介紹,“ 一直到2010年11月中旬后,極光現(xiàn)象才消失。”
■趣事三
美麗藍冰里面藏著天然冰窟
據介紹,除了美麗的極光外,在南極還有一種獨特的藍冰。“在普通的環(huán)境下,水結冰后都會是透明的。然而,在中山站附近有一種獨特的藍冰。這種藍冰的密度大概是每立方米400公斤,比新雪大 ,隨風降落形成風積雪,堆積在表層。隨著深度和壓力的增加,新雪變成粒雪。達到70~100米深時,雪晶體之間的空氣會被壓縮成一個個獨立的小氣泡,變成白色的氣泡冰,而當深度超過1200米時,巨大的壓力會使得冰中的氣泡消失,細小的冰晶體迅速融合擴大成巨大的單晶冰,最大直徑可達10厘米,形成堅硬的藍冰。
“這些冰遠看的時候,呈深藍色,距離藍冰越近,肉眼看到的顏色就越淡,而且這些藍冰會形成一個又一個的天然冰窟 。”曹碩告訴記者,藍色的冰放在水里會發(fā)出劈啪的響聲,那是因為冰內溶解了大量的空氣。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