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中國大革命。
當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槍響之后,遠在美國的孫中山渾然不知情,他正在為屢敗屢戰(zhàn)的國內革命點點星火演講籌款。10月12日的站點是丹佛市,這一天他還沒來得及辦理布朗宮殿酒店328房間的入住手續(xù)。
當?shù)貓蠹堃粍t武昌起義成功的消息,讓他既高興又意外。
這個并沒有受到他遙控指揮和經(jīng)濟資助的起義,讓他并不急于回國。而此刻,國內正需要他這樣一位職業(yè)革命家和領袖人物的振臂一呼和凝聚人心。孫中山自1885年中法戰(zhàn)敗那年,“始決傾覆清廷、創(chuàng)建民國之志”,歷經(jīng)九次重大起義失敗,他本擬立即回國,“親與革命之戰(zhàn),以快生平”,但是,他分析了當時的國際形勢后認為“先從外交方面致力”,然后才回國。
此后,孫中山分別致函美國國務卿諾克斯,并想以公開身份訪問日本,均未獲寸功。11月2日,孫中山離開美國訪問英國、法國,同時向四國銀行團籌款,也未有斬獲。此時,國內南北議和已開,盼歸呼聲日隆,而他籌款失敗,再無理由滯留國外了。
11月24日,孫中山從馬賽啟程回國,12月21日抵達香港,胡漢民、廖仲愷等人從廣州去迎接,胡漢民勸其在廣東整兵再行北伐之事。孫中山不以為然,決定北上上海,以早日建立革命政府。
孫中山赴南京就職。武昌首義后,各省紛紛宣布獨立,1911年12月,十七省代表齊聚上海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并組建內閣。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并改元民國元年,孫中山、胡漢民等人在上海滬寧車站乘坐專列前往南京就職。照片正中穿深色大衣者為孫中山,孫右二為滬寧鐵路管理局總辦鐘文耀,孫左一為滬軍諜報科長應夔丞,左二為胡漢民,胡漢民后為王寵惠。施塔福(FrancisEugeneStafford)攝
1911年10月31日,漢口,在屋頂觀戰(zhàn)的日本領館人員。馮國璋的部隊在漢口與革命軍巷戰(zhàn)后,放火燒城,漢口成為一片火海,日本領事館的工作人員聚集在屋頂上觀察戰(zhàn)事。
辛亥革命后,迎接經(jīng)由歐洲歸國的孫中山(1911年12月下旬,由香港前往上海的船上),前排左起:荷馬李、山田純三郎、胡漢民、孫中山、(空過兩人)廖仲愷;后排左起第6位:宮崎寅藏。
缺錢的革命
“革命派首領們進行軍事的和政治的斗爭的主要問題是款項問題”
此時的上海,對孫中山的到來一片期盼,“革命家之泰斗”、“中國之福星”、“中國之救世主”來了。
民眾對這位革命家的期望值也水漲船高。當時上海盛傳:孫中山攜有巨款回國,革命軍餉問題迎刃而解了。實際上,直至孫中山去世,軍餉的捉襟見肘和政府經(jīng)費的難以為繼都無時無刻不困擾著這位革命領袖。
孫中山甫抵上海,中外報館的記者紛紛詢問巨款數(shù)目。
他沉思片刻,說:“余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
1911年12月29日,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1912年1月1日上午10點,孫中山乘專車離開上海赴任,專車經(jīng)過蘇州時,“共和萬歲”之聲雷動。
就在孫中山赴南京的前夕,他向來寓所拜訪的日本友人宮崎寅藏說:“你能給我借上500萬元嗎?我明天要到南京就任大總統(tǒng)了,但卻身無分文。”
宮崎寅藏很為難:“我又不是魔術師,一個晚上去哪里弄這么多錢。”
“明天沒有錢也關系不大。但你如果不保證在一周之內給我借到500萬元,我當了總統(tǒng)也只好逃走。”若干年后,宮崎寅藏依然記得孫中山的無奈。
三個月后,孫中山一語成讖。
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在籌建政府過程中,財政總長人選原為著名實業(yè)家張謇。不料,這位精明的理財專家婉拒,并替臨時政府財政作了下預算,估計每年財政缺口8000萬兩。
最后,財政總長改任陳錦濤,一位耶魯大學博士,與西方財經(jīng)界有著友好關系的前清貨幣改革主持者,英國《泰晤士報》駐京記者莫理循稱贊其為“現(xiàn)代中國人中最有財政知識的人”。
在各省自顧不暇難以對中央施援手的形勢下,南京臨時政府靠借款度日,陳錦濤也是無計可施。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看到,南京城里“到處都是成群結隊的騷動的士兵,叫嚷發(fā)放欠餉”。
時任臨時大總統(tǒng)府秘書長的胡漢民曾回憶,一次安徽軍情告急索糧餉,孫中山批撥20萬元,胡漢民持手批去財政部,發(fā)現(xiàn)國庫只有銀元10枚。
1912年2月12日,清帝正式下詔退位。第二天,孫中山即向參議院送上辭職書,結束了他45天的臨時大總統(tǒng)任期。而南京臨時政府在短短的3個月內,財政赤字達163萬元。一些在南京的英國人認為:“革命派首領們進行軍事的和政治的斗爭的主要問題是款項問題……由于缺乏現(xiàn)款,無論在這個首都或各省,使他們在內政方面的改組不能獲得任何進展。”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長張海鵬認為:“財政匱乏成為南京臨時政府迅速夭折的一個重要原因。”
缺錢的日子總是困擾著孫中山,從流亡海外向華僑向浪人向洋人募款到創(chuàng)設民國向外國外資外行借款,或圖回報或被搪塞或被欺瞞,孫中山一直靠革命意志堅持了下來。日后,孫中山在《實業(yè)計劃》中告誡國人:“在我計劃,以獲利為第一原則,故凡所規(guī)劃皆當嚴守之。”
孫中山早就想一實現(xiàn)共和就通過保護私有財產、發(fā)展實業(yè)來緩解中國孱弱的經(jīng)濟,繼而“獲利”,以緩解財政壓力。南京臨時政府特設實業(yè)部,受大總統(tǒng)管轄,并要求各省迅速成立實業(yè)司,同時鼓勵民間興辦各種實業(yè)團體。南京的中華民國實業(yè)協(xié)會、上海的中華工學會、中華民國商學會、中華民國工業(yè)建設會相繼成立。
實業(yè)部制定商業(yè)注冊章程,頒行全國,鼓勵各類商業(yè)公司自由注冊營業(yè)。在此基礎上,南京臨時政府鼓勵創(chuàng)辦各種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工礦企業(yè),如煤礦、鐵路、航運、機械制造及各類工廠、公司。
雖然南京臨時政府苦心經(jīng)營,但是興辦實業(yè)并非一日之功,北洋政府執(zhí)政時期,實業(yè)部被取消,分拆為農林、工商兩部。
急切的實業(yè)計劃
“以實業(yè)與商務重建我們的國家”
擁有海外背景的孫中山對大機器工業(yè)的力量感同身受,有著強烈而急切的好感。
而還在前清時的1894年,這年爆發(fā)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中國的表現(xiàn),讓時年29歲的孫中山既屈辱又震驚,他作《上李傅相書》提出:“歐美富強之本不盡在于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貨能暢其流。”隨后,他求見李鴻章被拒,轉念革命。
18年后的1912年,孫中山還沒來得及借重實業(yè)部開始一番規(guī)劃,就被迫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職務,但是他仍充滿自信地認為:“在我們面前,尚有大量的工作必須完成,使中國能以強國的身份與列強并駕齊驅。”因此,孫中山很快致力于比政治緊要的“民生主義”實業(yè)事業(yè)。
他的實業(yè)目標就在那里:工廠遍地、機器轟鳴、工人忙碌、高樓林立、火車輪船穿梭于原野江海。
這是一幅動人的景象。
革命家孫中山興奮不已,以前當臨時大總統(tǒng)太忙了,如今辭職,他自請出任鐵路督辦,要為修建十萬英里的鐵路身體力行。
在讓位袁世凱后的第三天,孫中山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全國巡回演講,宣傳他偉大的建設計劃。他奔走10余省市,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工廠、港口還是鐵路線,都留下了他調查訪問和視察參觀的足跡。
1
2
3
4
上一頁
下一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