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wǎng)日照6月24日訊 (記者 張國軍)近日,記者走進了日照,走進這個太陽初照的城市,這里的“四德”工程建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感恩”。“感恩他人,回報社會”,人人都懂得感恩,人人都懂得回報,一曲大愛之歌隨之唱響了嵐山大地,唱響了日照的角角落落。
在大力推廣“四德”工程建設中,日照市嵐山區(qū)探索開展了“大愛嵐山”系列感恩教育與感恩實踐活動,在各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基層群眾中間掀起了一股“感恩他人,回報社會”的風潮,涌現(xiàn)出許多感恩實踐的典型。諸多“感恩他人,回報社會”的實際行動,漸漸匯成了一條蕩滌著溫暖和真情的大愛之河,一個“四德”工程建設的品牌典型叫響了——大愛嵐山。
魯圣集團:熱心公益 累計捐款1500萬
知恩圖報 20年來資助貧困學生400多人
日照魯圣集團是社會上頗為有名的民營企業(yè),其總經(jīng)理韓見桂是位只有初中文化的中年人,就是這個學歷不高的婦女,通過自己的艱苦奮斗,白手起家,一步步將企業(yè)發(fā)展壯大,并將企業(yè)做成了嵐山區(qū)乃至日照市的重要支柱企業(yè)。
“知恩圖報,人要感恩”,這是魯圣集團總經(jīng)理韓見桂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大愛嵐山”感恩實踐活動中,魯圣集團積極響應號召,先后為助學、扶貧、救災、敬老等社會公益事業(yè)累計捐款1500萬元。
從1995年起,魯圣集團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資金,幫助貧困家庭的學生交納學費,使其能夠重返校園。20多年來,已累計資助學生400多人。
在記者的采訪中,韓見桂說自己也記不清都資助了哪些學生了, 不過有一個學生是自己記得很清楚的,那就是在自己的集團上班的陳秀梅。在和記者說起這個人時,韓經(jīng)理隨即打電話讓陳秀梅過來,和記者聊聊。
陳秀梅是魯圣集團資助的眾多學生之一。1995年,當時陳秀梅剛上小學三年級,但一貧如洗的家庭狀況讓陳秀梅不得不輟學在家。也就是在那一年,韓見桂開始關注貧困學生,開始了資助貧寒學子的歷程。當時,韓見桂了解到陳秀梅這一情況后,主動與陳秀梅結成幫扶對子,幫助陳秀梅重返校園。就是從那年開始,韓見桂資助陳秀梅一資助就是10年,一直資助到陳秀梅高職畢業(yè)。
陳秀梅為了報恩,畢業(yè)后到了魯圣集團工作。陳秀梅說:“當時并沒有想別的,我之所以能有今天,是韓媽媽(韓見桂)給的,這份恩情我不能忘。”
“我們企業(yè)能取得現(xiàn)在這樣的成就,都是源自社會各界的支持。人要懂得感恩,咱現(xiàn)在發(fā)展好了,要用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盡己之力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韓見桂說。
有了一定的盈利后,為了更好地回報社會,魯圣集團還積極吸收下崗人員和有一定工作能力的殘疾職工到公司就業(yè),根據(jù)他們的特長安排相應的職位。截至目前,集團先后共吸收400多名下崗職工就業(yè),為100多名殘疾人員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感恩鄉(xiāng)親不惜嘔心瀝血
重病中他依然有擔當
日照市嵐山區(qū)安東衛(wèi)街道辛莊子村,當記者一走進這個村子時,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有序、紅瓦白墻的二層小樓,筆直寬闊的柏油路直通整個村莊。這個村是在嵐山區(qū)頗為聞名的新農村建設樣板村,不過,就是這個村,在前幾年,還是一個遠近有名的臟、亂、差、窮的落后村。該村之所以有這樣煥然一新的變化,是因為一個人,一個放棄中學校長一職依然投身新農村建設的好支書——侯加明。
侯加明是土生土長的辛莊子村人, 1997年,當時的汾水鎮(zhèn)黨委經(jīng)過研究,決定讓時任汾水一中副校長的侯加明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帶領父老鄉(xiāng)親摘掉貧窮落后的帽子。
但是這樣一個貧窮出了名的村子,如何才能盡快地走上富裕的路子,侯加明一時壓力很大。他上任后,整天想著的就是脫貧致富的事情。
2004年,當侯加明聽到焦電公司要落戶辛莊子村時,他高興了三天沒怎么睡覺, “辛莊子村的好日子就要來了”。為保證項目落戶的順利進行,侯加明帶領兩委班子積極配合企業(yè)做好土地清表、賠償?shù)裙ぷ鳎?天內遷走了120余座墳場,效率之高讓落戶企業(yè)大為震撼。村兩委一班人的真誠服務讓落戶企業(yè)大為感動,他們主動安排40余名村民到公司就業(yè),如今他們每人月工資都在1000元以上,全村每年僅工資性收入就達50余萬元。
村民們富了,侯加明卻垮了。長期的忘我工作,侯加明積勞成疾。2004年,侯加明被查出患上了惡性腸道腫瘤,不得不去市醫(yī)院進行手術,甚至一度昏迷不醒。2004年底換屆時,原本不再準備擔任村支書的侯加明得票率卻超過了90%。面對全村老少爺們的信任,他考慮再三,又挑起了這副重擔,“反正我也沒多長時間了,怕什么,能撐幾天是幾天,不讓村民更富有我死不瞑目。”
在侯加明的帶領下,辛莊子村由過去一個集體負債20余萬元的貧窮村,逐步發(fā)展到村集體經(jīng)濟收入100余萬元、人均純收入6900元的富裕村。
愛心村居發(fā)起愛心基金
有愛就有希望有愛就有力量
在嵐山區(qū),不止一個、兩個的村鎮(zhèn)“以愛治村”,整個嵐山區(qū)的村鎮(zhèn)都在以實際的愛心行動在唱響著“大愛嵐山”的旋律。
在日照的采訪中,記者來到了嵐山區(qū)碑廓鎮(zhèn)西辛興村,該村不僅是“省級文明村”,更是嵐山區(qū)有名的“愛心村居”。2008年,西辛興村在全區(qū)“感恩他人,回報社會”活動的感召下,由村集體企業(yè)和村民自發(fā)捐資設立了“愛心基金”,用于幫助村里的困難家庭。
在記者的采訪中,有一件事充分體現(xiàn)了“愛心基金”的分量。
2010年,該村村民姜西兵的妻子魏茂霞查出得了乳腺癌,需要趕緊進行手術。不過高昂的手術費對于一個原本就很貧寒的家庭而言,無異于被逼上絕路。 而姜西兵本人也患有風濕性心臟病,干不了重活。僅靠幾畝地維持生計的姜西兵一時愁得手足無措。兩個孩子正在上學孩子也面臨輟學的境地。
為了給妻子治病,姜西兵把家里種的樹苗、糧食都賣了,又東借西湊了一些錢,但離妻子的手術費還差很多。魏茂霞看著丈夫一籌莫展的憔悴模樣,實在不忍心拖累家里,幾次含淚勸說丈夫:“我這病啊,不治了,咱回家等著吧。”
就在魏茂霞準備放棄治療時,村支書姜成西了解到了這個情況,趕緊召集村兩委進行研究,村兩委認為姜西兵符合“愛心基金”救助的情況。于是村支書姜成西立即把7000元的“愛心錢”送到了魏茂霞的病床前。在醫(yī)院,姜西兵流著淚握著姜成西的手說:“多虧了這個錢啊,救了俺媳婦,救了俺全家!”
據(jù)村支書姜成西介紹,截至目前,“愛心基金”共收到捐款約13萬元,已經(jīng)用于幫扶村民近10萬元,幫助不少村民解了燃眉之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