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盧迪亞納40公里外的Khamano村,大量小麥在這處露天存儲點白白爛掉印度
在印度,每天約有3000名兒童死于與營養(yǎng)不良相關的疾病,數百萬貧困人口食不果腹。與此同時,印度北部的廣袤田野里,小麥和稻谷堆積如山,無人問津,或淪為田鼠的口糧,或白白爛掉。
分析人士稱,印度農業(yè)補貼政策僵化、糧食儲存設施奇缺、分配體制效率低下和政府部門腐敗等原因,導致這一極端矛盾現(xiàn)象。
糧食的巨大浪費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糧食生產國,已連續(xù)5年糧食大豐收。在“糧倉”旁遮普邦一個名叫撒多瑪吉拉的村莊,數千袋小麥堆放在一塊足球場大小的空地上,有的麥堆比房子還高。大多數小麥用防水油布遮蓋著,但許多袋子已破損,裸露的糧食被真菌和昆蟲侵襲,正在發(fā)霉變黑。
“5年來,這些小麥就這么堆在這里,味道很難聞,”在此看守糧食的哈卡姆·辛格對路透社記者說,“沒人來偷糧,但有人會用它們喂魚或養(yǎng)家禽。”
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則市郊另一個糧食堆放場,當地居民稱,政府官員有時會把腐爛的糧食摻進新鮮小麥,發(fā)放給持配給卡前來領糧的窮人。
官員表示,印度總計約有600萬噸糧食將會爛掉,價值至少15億美元。分析人士稱,損失將遠遠不止這些,因為目前有超過1900萬噸糧食露天存放,正遭受日曬雨淋。
為何不把堆積如山的糧食免費發(fā)放給饑腸轆轆的窮人,許多人覺得不可理解。
“目前的狀況是政府疏忽的結果,”印度共產黨全國書記D·拉賈說,“執(zhí)政黨是最差的糧食供需管理者!
無處安放的糧食
在印度,政府按擔保價格從農民手中收購稻米和小麥,這一扶持政策類似于歐洲的糧食補貼,當初這一政策導致歐洲黃油成山、牛奶如河,惹來無數非議。
自2007年以來,政府已將小麥收購價提高70%,大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但也造成庫存過剩問題。目前印度小麥庫存約為5000萬噸,達歷史最高水平,超官方目標12倍。
位于新德里的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研究員普尼瑪·梅農說:“對農民來說,政府的做法提供了經濟保障,讓種糧成為一種安全選擇。”
近半個世紀前的“綠色革命”為印度農業(yè)引進了高產種子、化肥和灌溉系統(tǒng),大大提高了生產率,從而結束了這個國家對糧食進口的依賴。
政府的扶持和農業(yè)生產率的提高,帶來一個新的問題:糧食無處安放!斑^去25年,印度的糧食存儲能力絲毫沒有提高,”印度援助機構“拯救兒童”負責健康和營養(yǎng)的高級顧問拉吉夫·坦登說,“部分糧食被存放在糧倉以外的地方,腐爛幾率很高。布袋和油布往往不夠,有時糧食不得不丟棄在墓地或火葬場!
按規(guī)定,糧食應當存放在政府糧倉里。但目前,印度的糧食存儲量高達創(chuàng)紀錄的8240萬噸,超出實際存儲能力2000萬噸,露天存放實屬無奈之舉。
糧食大國的恥辱
剩余糧食如何處理,對政府來說是一個難題。它不愿以低于收購成本的價格出售小麥,因為這樣會讓本已不斷飆升的財政赤字雪上加霜。
最近,政府為各邦提供600萬噸廉價大米和小麥,這使2012至2013財政年度的低價糧供應達到6100萬噸。但各邦對領取低價糧并不積極,因為它們已被自身的財政預算弄得焦頭爛額。
今年早些時候,政府支持的一項調查顯示,印度5歲以下兒童中,有42%體重偏輕,幾乎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qū)的兩倍。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不得不承認,營養(yǎng)不良是印度的“國恥”。
許多日均消費不足2美元的印度家庭領取薄煎餅之類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救濟食品,而窮人極度匱缺的是蛋白質和其他營養(yǎng)物質,它們來自更加昂貴的食品。此外,糟糕的衛(wèi)生條件和被污染的水源也備受詬病,它們會引發(fā)腹瀉等疾病,阻礙營養(yǎng)吸收。
糧食分配體系效率低下且腐敗成風,是造成“國恥”的另一個原因。調查人員稱,18個月前,一批本應發(fā)放給貧困家庭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糧食被侵吞,并在當地和國外市場銷售。這樁腐敗案件牽涉數百名政府官員。
印度政府目前正在籌劃一個食品安全項目,目標是確保63.5%人口獲得廉價糧食。但批評者稱,這可能是一個政治伎倆。他們不相信新計劃會比現(xiàn)行項目更清廉、更有效或更有針對性。
唐昀(新華社特稿)
鏈接:
“饑餓大國”印度
據《印度時報》去年底報道,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編撰的2011年“全球饑餓指數”顯示,印度在受調查的81個食品安全最嚴重的國家中排名第67位,已達到“警報級別”。
這項指數的編撰參考3項指標:營養(yǎng)不良人口比重、體重偏輕兒童比重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
饑餓指數介于20至29.9之間為“警告級別”。印度2011年饑餓指數為23.7,巴基斯坦、尼泊爾、盧旺達和蘇丹的情況都優(yōu)于印度。(新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