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69歲了,退休快十年了,原來幫著帶孫子還挺忙活,后來孩子上學了,我就閑得沒事做了,天天在家看電視,腿腳也越來越‘老棒’了,現在每天晚上跟著幾個老姐妹到廣場這邊跳跳‘僵尸舞’,活動活動腿腳,覺得自己又年輕了”。金鄉(xiāng)街道金山社區(qū)的村民王桂菊邊跳邊笑著說。
為了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充分發(fā)揮文化引導社會、推動發(fā)展的功能,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全力抓經濟促發(fā)展的同時,始終把活躍群眾文化生活、轉變群眾文化觀念作為街道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一方面充分利用轄區(qū)資源,多元化加強硬件設施建設。以農村文化大院建設為重點,積極加強村民休閑活動場地建設,現有面積在1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大院11個,購置圖書12000余冊、光碟200余盤,配置多媒體設施6套,安裝體育健身器材42套,極大地滿足了群眾看書、休閑、娛樂的需求;另一方面多樣式加強文化軟件實力建設。因地制宜積極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文體活動,先后組建了“百姓劇場“、“腰鼓隊”、“太極隊”、“廣場健身舞隊”等10余個群眾性文體組織,滿足居民早晚健身娛樂多樣化需求,極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以社區(qū)為單位積極扶持社區(qū)藝術團建設,組建規(guī);、規(guī)范化、機制化的公益性團體組織,并鼓勵藝術團定期匯演,用精彩的表演引領著街道精神文明建設大步向前。
如今,群眾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拉近了干部和群眾、群眾與群眾間的距離,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提升了街道的精神文明建設,文明和諧之花處處盛開。(陳海英)
劉雪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