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杭大運河山東段,濟寧無疑有著特殊的意義:山東段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當年河道總督衙門的所在地、大運河中段的交通樞紐、南北物資水運重鎮(zhèn)……也正因為如此,在大運河申遺工作中,濟寧登錄了62處遺產點,成為運河沿岸城市遺產點登錄最多的城市之一。而這62處遺產點中,有11處被列入了申遺預備名單中。不過略有遺憾的,這11處遺產點中,濟寧市區(qū)所登錄的遺產點無一通過。這,又是為什么?
被“遺忘”的“重點”“咱濟寧的運河,那是個寶貝!7日上午,記者在濟寧采訪搭乘出租車時,出租車司機小劉這樣對記者說道:“你來濟寧(采訪)來對了,咱濟寧的運河是現在最后的一段活運河,往北運河就沒了!
雖然對“申遺”并沒有具體的概念,但是這并不妨礙小劉對于運河申遺的關注:“要是成功了,旅游肯定會起來,旅游起來了,我們出租車也跟著沾光,就看咱們政府能不能給力一把。”事實上,對于大運河“申遺”,濟寧市的相關部門早已開始著手準備。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濟寧市文物局近年來不斷地進行走訪調查,對于運河濟寧段的遺產點進行勘察,總共登錄了62處遺產點,而經過國家文物局確定,其中的11處運河遺產點段列入了申遺預備名單。“所謂的遺產點段,就是指能夠反映運河特色的一些遺址或者是設施,比如說閘、壩、橋、河道以及其周邊相關的建筑等等!睗鷮幨形奈锞执筮\河申遺辦公室副主任李廣芳表示,在被列入名單的11處遺產點段中,作為運河心臟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遺址首當其沖的被列入其中,此外一些保存較為完整,功能較為重要的閘壩、運道也被收錄:“這其實是一個好事兒,能夠讓這些遺址得到更為充分的保護和利用!
不過對于遺產點的評定,也有一些學者覺得不夠完美,濟寧運河文化研究會的秘書長杜慶生就是其中之一:“我覺得這個遺產點的評定,還是有一些遺憾的,比如說順河東大寺,比如說河道總督衙門,這兩個沒能進入名單很遺憾!
在杜慶生看來,作為“運河之都”的濟寧,理應將河道總督衙門作為一個重點進行申報,但是遺憾的是,河道總督衙門連大名單都沒能進去,而另一個順河東大寺雖然進入了大名單,卻與最終的評定結果失之交臂:“為什么濟寧叫做運河之都?就是因為河道總督衙門設在濟寧,沒有這個衙門,運河之都的名號就不算是實至名歸。”
運河之都源于總督衙門公元1278年,文天祥被金兵押解到大都時,曾經過濟寧所在的濟州,他曾在詩中這樣描述當時的濟寧:“百草盡枯死,黃花盡秋色”、“路上無行人,煙火緲蕭瑟”,不過這樣的情況也許僅僅只持續(xù)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濟寧就順利的完成了一個華麗的轉身,當年在元朝擔任樞密副使的馬可波羅曾在游記里這樣描述濟寧:“濟寧,這是一個雄偉美麗的大城,商品與手工藝制品特別豐富”,“河中航行的船舶,數量之多,幾乎令人不敢相信……河中航行的船舶往來如織,僅看這些運載著價值連城的商品的船舶噸位與數量,就會令人驚訝不已”。因為大運河的開通,濟寧從“百草盡枯死”瞬間轉身為“運河重鎮(zhèn)”,而到了明代永樂年間,濟寧已形成“舟東臨四達之衢,商賈集五都之市”、“沖繁遂甲山東”的要沖之地:“更為重要的是,就在濟寧以北不遠的南旺,修建了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因此這時候的濟寧無比重要,可以說關乎著運河的生死!倍艖c生這樣對記者說。
也正因為如此,明永樂九年,朝廷在濟寧設總理河道、總督河道,簡稱總河,成為了運河最高行政管理機構,而清順治年間,則在濟寧設立了河道總督衙門。主要負責運河的行政管理,總理運河營防,掌管催調、護送糧船等工作!澳敲催@個衙門是什么規(guī)格呢?相當于現在的國務院水利部,擔任河道總督的官員,大多是正二品或者從一品的官員。還有史料記載稱,河道總督衙門下還設立72衙門,負責治理運河!币舱驗槿绱,明清兩代的治河名臣如潘季孽、劉東星、朱之錫、靳輔、張鵬翮、林則徐等均曾在此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