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兗州市委書記張玉華輕車簡從到新驛鎮(zhèn)西東村駐村調研,傾聽群眾心聲,了解村情民意,走訪慰問老黨員和困難群眾。親切平實的話語、實實在在的行動,打動著基層干部群眾的心,讓他們深受鼓舞和振奮。
俯下身子察民情
西東村共有487戶1836人,耕地面積2814畝,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0元。張玉華非常關心農村老黨員、困難群眾的生活,駐村調研期間,他先后來到多位老黨員、困難群眾家中走訪,詳細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每到一戶,都關切地詢問他們生活得怎么樣、有哪些收入來源、還有什么困難、對黨委政府有哪些要求和期盼,并送上聯系卡。
73歲的老黨員王則華是西東村的老黨員,看到張玉華登門來訪,他高興地介紹起家中情況:“現在日子好過了,孩子們都很孝順,我和老伴都有養(yǎng)老保險,每個月還有零花錢;雖然身體有點毛病,但是通過新農合報銷,自己負擔的醫(yī)療費用就很小了;黨和政府還十分關心我們,真的讓人十分感動!”張玉華親切地對他說:“你是村里的老黨員,西東村的發(fā)展也是在你們老同志的努力下,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黨和政府是不會忘記你們的。”
困難戶王敬運今年60歲,上有80歲的老母親,下有5歲的小孫子,兒子腿部殘疾,老伴身體不好,一家六口的生活重擔全壓在王敬運一人身上。張玉華來到王敬運家中,關切地詢問其家庭收入、低保辦理、養(yǎng)老保險等情況,并鼓勵他樹立生活的信心,“有黨和政府在,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將來的社會保障標準會越來越高,生活也會越過越好。”走出家門,張玉華還不忘交待隨行的村支部書記王樂清,“除了低保外,看看能不能向民政部門申請一下其他救助,村里也要盡可能地給予照顧。”
農村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時刻牽動著張玉華的心。他來到聯系的困難學生王晨輝家中,詢問他的學習情況、學校的伙食怎么樣、生活上有什么困難,了解學校的教育教學條件。他說,孩子是未來的希望,農村的孩子更需要關愛,農村的教育更需要加強,要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充實加強師資力量,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讓農村的孩子與城里的孩子一樣享受到優(yōu)質教育。張玉華還非常關心“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落實情況,當聽說孩子們能吃上面包、雞蛋、水果等營養(yǎng)品時,張玉華非常高興,并要求有關部門和學校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措施,確保孩子們健康茁壯成長。
實地調研謀發(fā)展
張玉華非常關注西東村經濟社會發(fā)展問題,駐村調研期間,他不顧炎熱的天氣,實地查看西東村的村容村貌,并與村“兩委”班子成員、黨員群眾代表進行座談。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張玉華認真傾聽,仔細記錄,不時與大家插話交流。在聽取了大家的發(fā)言后,他指出,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發(fā)展村集體經濟,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要高度重視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盡心盡力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讓群眾生活無后顧之憂;要搞好村級班子建設,積極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只有農民群眾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才能增強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王兆勇是村里的瓜果種植大戶,他聯合周邊群眾成立了果蔬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現有基地60多畝,并計劃進一步擴大規(guī)模,重點建設20畝臺灣四季楊種植示范田。張玉華與王兆勇進行了親切交談,重點了解了臺灣四季楊種植的有關要求、產品優(yōu)勢及發(fā)展打算,鼓勵他進一步理清發(fā)展思路,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帶領群眾走共同富裕的路子。
針對群眾反映的出村道路年久失修問題,張玉華帶領人員進行了實地察看,并表示盡力解決問題,方便群眾出行。同時指出,只有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解決好了,農村生產條件才能根本改善,村民增收致富才有切實保障。
轉變作風抓落實
張玉華指出,在全兗州市深入開展“干部聯戶、黨群連心”活動,是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是推進兗州科學發(fā)展跨越發(fā)展的重大舉措。各級要以聯系服務群眾、做好群眾工作為主要任務,認真落實“干部聯系農戶”制度,確保每名干部都有聯系戶、每個農戶都有聯系人,實現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直接化、具體化、常態(tài)化,讓干部經常接地氣、受教育,讓群眾持續(xù)得溫暖、見實惠。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