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新華社電 天文學家分析150光年外一顆白矮星周圍的巖石碎片發(fā)現(xiàn),它們可能是含有大量水分的一顆行星留下的殘骸。這是首次在太陽系外發(fā)現(xiàn)含水行星的殘骸,表明很久以前那里可能有類似地球的宜居行星。
英國劍橋大學和沃里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在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及設在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觀測名為G D 61的白矮星,結果發(fā)現(xiàn),G D 61曾經(jīng)是一顆類似于太陽的恒星,但兩億年前走到生命盡頭,演變成一顆低光度、高密度的白矮星,它在這一過程中發(fā)出超強引力,將其附近的行星“吞噬”,目前其周圍的巖石碎片應該是它當時“進食”留下的“殘渣”。
研究人員在這些巖石碎片中發(fā)現(xiàn)了氧、鎂、硅、鐵等元素,其中氧的比例之高令人驚訝。這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曾繞G D 61運轉(zhuǎn)的行星中可能有大量的水分,二是其中可能有以固態(tài)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但由于沒有在G D 61附近找到相應的碳元素,研究人員認為,這顆行星在沒有被“撕”得粉碎之前含有相當多的水。
計算顯示,在G D 61變成白矮星之前,曾圍繞其運行的這顆行星直徑至少為90公里,其中水的質(zhì)量約占26%。與之相比,地球要“干燥”得多,水的質(zhì)量在地球上只占0 .023%。
這是第一次在太陽系外的巖體中找到水存在的證據(jù),因此對搜尋外星生命以及宜居星球具有重要意義。
天文學家普遍認為,大約60億年后,我們的太陽會塌縮并演化成白矮星。因此,這次發(fā)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描畫了太陽與地球的明天。60億年后在遠處觀測太陽系的外星天文學家或許同樣會說,這里曾經(jīng)有一顆富含水分的宜居行星。
http://news.sohu.com/20131013/n388065569.shtmlnews.sohu.comfalse南方都市報http://epaper.oeeee.com/A/html/2013-10/13/content_1949691.htmreport864據(jù)新華社電天文學家分析150光年外一顆白矮星周圍的巖石碎片發(fā)現(xiàn),它們可能是含有大量水分的一顆行星留下的殘骸。這是首次在太陽系外發(fā)現(xiàn)含水行星的殘骸,表明很久以前那 (責任編輯:UN625) 原標題:太陽系外行星或曾“水靈靈”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