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齊魯網(wǎng)4月17日訊(棗莊臺記者:張亞偉 棗莊市中區(qū)臺記者:劉復成)2012年國務院決定在全國實施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這是政府主導的繼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的又一次國情國力的調查,旨在全面掌握我國文物資源、加強文物保護、建設文化遺產(chǎn)強國的國家工程,是新時期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國家競爭力的戰(zhàn)略工程。
根據(jù)國務院的實施方案,普查自2012年10月開始,2016年12月結束,共分工作準備、普查實施和驗收匯總三個階段。普查范圍包括國家機關、事業(yè)單位、國有企業(yè)及國有控股企業(yè)、人民解放軍及武警部隊四大類國有單位。普查對象為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珍貴藝術品、工藝美術品,重要古籍、文獻資料、手稿,反映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chǎn)、社會生活有關的代表性實物及具有科學價值的古生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
2013年4月18日國務院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對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進行全面安排 部 署,8月山東省文物局舉辦了全省 普查骨干培訓班 。10月我市按照省里的統(tǒng)一安排舉辦首批骨干培訓班,為即將開始的普查進行人才和技術準備。2014年3月全市文物工作會議召開,會上,市政府與各區(qū)(市)就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簽訂了政府目標責任書,鄭重承諾按時完成這次文物普查。截至目前,我市的可移動文物普查已進入國有單位調查匯總和國有文博單位信息采集工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