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如今,走進新驛鎮(zhèn)東一村的街街巷巷、文體廣場、農家書屋,處處都讓人感受到躍動的文明音符。區(qū)人大代表、村黨支部書記兼主任郝云龍深有體會地說:“建設文明鄉(xiāng)村只要從群眾最關心、最需要解決的事做起,就能贏得大家伙的支持和擁護,其實文明離老百姓并不是多遙遠的事。”
條條硬化的街巷整潔平坦,在一株株花木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漂亮;盞盞高懸的街燈,像衛(wèi)兵一樣守望著小村安寧的夜晚;剛剛修建一新的“四德”文化墻,時時向人們傳遞著人間真善美……誰能想到,美麗的小村莊,幾年前還是垃圾隨風刮,污水遍地流,街巷坑坑洼洼的境況。
“建設文明鄉(xiāng)村,讓路硬起來、燈亮起來、街綠起來是關鍵,家家、人人都養(yǎng)成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的習慣是根本。”3年前,隨著一份《文明鄉(xiāng)村行動倡議書》的出臺,東一村吹響了向文明鄉(xiāng)村進軍的號角。
近年來,東一村通過向上爭取“一事一議”政策,動用村集體積累和村民自發(fā)捐款等形式,籌措資金73萬元,一鼓動作氣對村內大街小巷進行了硬化。這個“硬骨頭”啃下后,他們又乘勢而上,對主要街道全部進行了綠化、亮化,共栽植綠化苗木1100棵,安裝路燈70盞。為保持街道干凈整潔,緊接著推廣了“門前三包”責任制,并以30戶為一個網格,由村里聘請的環(huán)境衛(wèi)生監(jiān)
督員實施日常監(jiān)督,從根本上保證了條條街道干凈整潔。
“現在村里的環(huán)境這么好,誰也不好意思亂扔亂倒垃圾了,都很自覺地把垃圾倒到出門不遠的垃圾筒里去。”村里聘請的保潔員肖玉芹說,一開始的時候有些人還不習慣,把垃圾隨手倒在垃圾筒旁邊,風一刮照樣臟得很,也給自己的保潔工作增加了負擔,這幾年通過村里廣播,還有自己不懈的宣傳,大家都象打理自己家的衛(wèi)生一樣,都用個塑料袋盛垃圾,“現在清理起來很方便,也不怕風刮了。”
“4月下旬那場中雨,對我們剛剛修建完的村街排水溝進行了檢驗,要放在以前,一下雨我就別想安生了,不是這家的水出不去,就是那家的排水溝給堵上了。”郝云龍?zhí)寡,以前由于村內排水溝設計不合理,一到雨天村民之間因排水發(fā)生點矛盾是常有的事。今年為解決好這個問題,村里投資近20多萬元,對全部排水溝進行了維修疏通,并加上了蓋板,現在真有大雨下,也不怕水排不出去了。
讓群眾走出家庭“小圈子”,融入廣場“大舞臺”,是東一村文明鄉(xiāng)村行動的一大特色。近年來,東一村投資近10萬元,建成了2處村民文體廣場,配置了20多套健身器材,每天一早一晚到這里鍛煉身體、進行廣場舞演出的人員多時達到一二百人,大家說說笑笑,熱熱鬧鬧的很和諧,也使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參與文明行動。
(代傳春)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