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這位工作人員坦言,“傳統(tǒng)務農方式對信息的依賴很低,農民對信息的需求度不高、對信息化建設缺乏熱情,需求度一再成為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難題。”
交流中,大學生們還了解到政府部門已依據國家的政策導向,在當地農村采取了舉辦技術培訓會、開設信息服務站、以短信的形式發(fā)送天氣、農業(yè)咨詢等知識的做法,但都因農民的參與積極性不高而未取得實效。
當今,政府部門制定的農村信息化發(fā)展戰(zhàn)略在農村得不到支持與落實,信息化建設舉步維艱,而信息需求度不足正是導致農民缺乏參與熱情,農村信息化建設及發(fā)展受到制約的重要因素。農村信息化發(fā)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上,當代農村青年勞動力大量流失,使得農村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人才的缺乏使得信息化建設缺乏“基石”,更談不上建設信息化的“高樓大廈”。
鼓勵人才投身農村 組建信息之路的基石
經歷了基層實地調研和政府信息汲取,“數字之翼”實踐隊對農村城鎮(zhèn)化進程中的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和前景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對農村信息服務站、農村公共網絡服務平臺等便民網絡服務也有了更系統(tǒng)的了解,同時也發(fā)現了農村信息化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我們應該從基層建設遇到的問題出發(fā),通過深度剖析,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辦法。我覺得要想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腳步,需要鼓勵有才干的青年人參與農村建設。”對調研結果進行討論時,實踐隊隊員代曉軍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結束了一整天的辛苦奔波中,坐在返程汽車上的隊員盧康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作為大學生,我們理應擔負起建設祖國的責任,將自己的知識與力量投入農村建設,用實際行動實現自我價值。”
“一方面,要鼓勵人才投身農村建設,通過提高農民文化水平促進農村信息化建設;另一方面,也應該以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動當地農業(yè)發(fā)展,改變傳統(tǒng)的耕作模式,通過發(fā)展當地特色農村產品,形成規(guī);N植。以多種模式促進當地農業(yè)產業(yè)化和現代化,增加農民的信息化需求,使農業(yè)現代化與農村信息化建設相輔相成、共同發(fā)展。”通過分析、討論、修改,實踐隊員們對促進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方案達成初步共識。
“想要探究出一套合理有效的辦法并使其得到實施,我們仍需繼續(xù)探索,進一步修正。”實踐隊隊長吳世林說道。
期許撞響了黎明的鐘聲,帶著執(zhí)著的新年,依靠堅強的翅膀,向著黎明的曙光,“數字之翼”實踐隊的隊員迎著太陽,把一路的疲憊甩在身后,帶著一顆熱枕之心探尋著農村信息化之路的方向。延伸閱讀:高原上的支教生活:山東大學生玉樹支教喝溪水住板房山東大學生赴貴州調研:100%“文盲”家長贊同支教山東大學生志愿者貴州山區(qū)支教 搭建山海之間友愛橋梁山東大學生戶籍遷移變遷:如今有班級無一人遷戶口山東大學生云南支教紀實:創(chuàng)意美術課小樹葉裁剪大世界山東大學生山西貧困地區(qū)支教 國旗下詮釋“讀書”深意 山東大學生支教團組織山區(qū)孩子為魯甸地震遇難者祈福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