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女性白領來說,“回家煮飯”已越來越少出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日前,《中國大城市白領“回家吃飯”情況調(diào)研》報告反映出,女人更顧家的傳統(tǒng)觀念正在改變,40%的女性白領不愿下廚。“工作忙,沒時間在家吃”成為最普遍的問題,有74.1%選擇該項。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元素的新端倪,往往能反映社會現(xiàn)象。這些數(shù)字背后說明什么?記者做了一次微調(diào)查,借此窺探濟南女性白領在“回家吃飯”和“親自下廚”等傳統(tǒng)行為上的新觀念。
超半數(shù)女性白領常在外就餐
1日,記者在都市女報靚媽俱樂部里發(fā)起討論,參與討論的近百名靚媽中,55.6%的女性白領表示“不愿回家做飯”.“加班”、“不會做”、“租房住沒條件”、“工作累懶得做”等原因都成為下廚的“攔路虎”.女性白領工作壓力大、應酬多,私人時間被壓縮,回家吃飯都變得困難,更不要說自己做飯了。
采訪中不少女性白領表示,“雖然會做飯,但忙碌一天后還要到菜市場或超市買菜、煮飯、洗碗,是極痛苦又不現(xiàn)實的事”.在濟南一家大型國企做廣告策劃的李曉梅說:“每天下班到家都快7點了,大人受得了,也不能餓著孩子,只能讓父母幫著做飯照顧。”
90后女白領黨慧慧則告訴記者,她工作兩年了都沒有在家做過飯。“我是獨生子女,跟父母住在一起,都是媽媽做飯,我就會泡面。早飯和午飯在外面湊合一下,一般媽媽會準備豐盛的晚餐。”她說,跟男朋友討論過結婚以后的事,兩人都忙工作,晚上可能就下館子,因為兩人的收入足夠負擔得起。
家庭責任、經(jīng)濟因素成做飯動力
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選擇每天回家做飯的多是只身來濟南工作的外地人。在天橋區(qū)工作的白領張琪琪告訴記者:“每天中午吃盒飯已經(jīng)很膩了,晚上回家雖然不早,但還是自己做飯吃,下面條、煮稀飯或者做點小菜也比天天花錢在外面吃好得多,我們的工資雖然不低,但結婚買房等生活成本也越來越高,不想煮也得煮。”
兒子已9歲的白領趙雪凝表示,自己和老公平時工作忙,雙方父母也不在身邊,現(xiàn)在孩子正在長身體的時候,她每天晚上都會回家做飯,有應酬的話也會盡量推掉。“老公心思都撲在工作上,一般晚上也有應酬。我教會了他煮面炒飯,因為我不在家的時候,希望他跟孩子哪怕吃得簡單些,也要盡量在家吃。如果他比我下班早,會去集市買菜回家。這么多年了,我們都已經(jīng)有默契了。”她說,除了衛(wèi)生、營養(yǎng),回家吃飯是家人間絕佳的溝通方式。
而在某機關單位工作十余年的張哲認為,為孩子和老公下廚并不是負擔,而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為之付出精力,算得上是一種“甜蜜的負擔”.“在廚房里度過的所有時刻,都讓我覺得幸福滿滿。”她說,其實吃飯只是個形式,重要的是,家人間多交流,不要為了工作和應酬疏忽親情。
夫妻共同做飯可促進感情交流
那么長輩對女性白領不愿下廚有何看法?資深家庭主婦李女士告訴記者:“隨著兒女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早晚還是得學著下廚。”
市民孟女士認為,自己選兒媳還是希望能傳統(tǒng)一點。“如果將來讓我兒子天天吃單位食堂或者找保姆做飯,那這樣的兒媳就算工作再出色,我也不會同意。”但孟女士的丈夫李先生對此則很淡定,“等哪天沒人給他們做飯了,在外面吃膩了吃窮了,自然就自己下廚做飯了。”他認為,只要逼到一定份上,生活自然會教會孩子做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