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原NHK(日本廣播協(xié)會)導演鈴木肇抵達南京,他將在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進行為期兩周的“紀錄片工作坊”教學。1978年與中國合作拍攝紀錄片《絲綢之路》后,他幾乎每年都會來到中國,或采訪拍攝,或給中國學生講學。
湊巧的是,就在此前一天,國家主席習近平在APEC互聯(lián)互通伙伴關系對話會上宣布,中國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與亞洲國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歷史上絲路是中國的一條出路,現(xiàn)在的中國仍然在尋找出路。作為“旁觀者”的日本在這條路上不停地追問與求索,正好給了中國“行路者”一個現(xiàn)實的參照,F(xiàn)代快報記者陳曦攝影 現(xiàn)代快報記者邱稚真
鈴木肇:來自日本的南廣學院客座教授
鈴木肇,原日本NHK導演,考古學家,教授。亞洲記錄片發(fā)展的領軍人物。歷經南非、印度、中國、巴基斯坦、伊拉克等12個國家,拍攝記錄片數(shù)百部。曾與中國周恩來、鄧小平兩屆領導人有過交流,其后與CCTV合作拍攝《絲綢之路》。曾一度掀起“樓蘭熱”,讓中國“絲綢之路”走向世界。
2006年至2010年,受原北京廣播學院副院長、現(xiàn)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臺長王紀言之邀,鈴木肇來到南廣學院擔任客座教授。當年,王紀言是《絲綢之路》攝制組里最年輕的攝影師。
五年期間,鈴木肇半年在南京,半年在日本,這個淳樸、熱心、幽默、知識淵博的“小老頭”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希望學生們將來到日本去,去他家看他。
中日建交之年,周總理囑托他促進中日交流
1980年的《絲綢之路》被譽為當時紀錄片制作的高峰,并成為日后中國紀錄片的“教科書”。
在導演韋大軍的記憶里,30年前在北京廣播學院上大學的時候,中央電視臺和日本NHK電視臺合拍的紀錄片《絲綢之路》是他們在專業(yè)課上必看的片子。2003年到2005年,作為總導演的韋大軍和同事們也扛著攝像機奔走于絲綢之路上,拍攝《新絲綢之路》。依舊是央視和NHK的合作。他也沒有想過“超越”的問題。
在他看來,《絲綢之路》不需要日后的新版去超越它,它的光輝也不會因為其他版的精彩而暗淡,反之亦然。
《絲綢之路》這部紀錄片經典的問世,少不了NHK導演鈴木肇所做的鋪墊。如果沒有他,中日電視業(yè)之間的第一次合作,至少不會來得這么快。
1972年,中日建交,300多名日本記者來北京參加建交儀式,鈴木肇是其中之一。30多分鐘的采訪結束后,周恩來宴請大家,席間一個一個敬酒,作為當時參加宴會的最年輕的記者,32歲的鈴木肇引起了周恩來的關注。
周恩來親切地囑咐他:你以后的路還很長,希望你能把中國介紹給世界;貒螅從菊貢r;叵肫疬@件事,思考著從何處入手才能完成周恩來先生交代的任務。他開始研究中國的歷史。
他想到了“絲綢之路”!爸袊顕H化的朝代是漢代和唐代,絲綢之路將中國與世界緊密聯(lián)系了起來,可以說是國家的動脈!扁從菊卣f。
打定主意后,鈴木肇起草了關于拍攝絲綢之路的計劃書。他一次又一次地試圖通過中日友好人士以及一些媒體同行將自己的計劃提交給中國領導人,但都石沉大海,杳無回音。
新干線上與鄧小平的一次會面
轉機出現(xiàn)在1978年。
那年10月,中國副總理鄧小平訪日。鈴木肇從央視記者陳漢元處得到消息,鄧小平會坐新干線,從東京到大阪,再從大阪返回中國。鈴木肇通過陳漢元的幫助,拿到中國記者的袖章,得以進到高鐵,最終和鄧小平會面。
在新干線上,他給鄧小平看了“絲綢之路”的拍攝計劃書。
“鄧小平先生看了之后,沒說‘同意’也沒說‘不同意’,只是在計劃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表示收下了!扁從菊鼗貞浾f。
1978年年末,中央電視臺臺長給鈴木肇發(fā)來電報,稱中方通過了NHK的計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