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訊(記者 曹俐 劉偉棟 通訊員 姜潘峰)谷亭街道位于魚臺縣城東鄰,北臨京杭大運河、東傍風景秀麗的微山湖。蔣莊村正是坐落在這里的一座小村莊,村民以外出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今年73歲的蔣召海是蔣莊村的一名普通村民,由于家中兒子、兒媳均患有重病,幾乎沒有經濟收入來源,家中經濟狀況堪憂。在村里人的幫助下,患有重病的兩個兒子均有了合適的工作,并申請了低保、醫(yī)保救助,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中的經濟壓力。
記者手記 穿過鄉(xiāng)村公路,幾近輾轉記者來到了魚臺縣蔣莊村村民蔣召海的家中。老蔣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患有重病,老蔣兩口子均已年邁,家中唯一的勞動力只有身患癲癇的小兒子。老蔣不喜歡把“貧困”這兩個字與自己連在一起,可窘迫的生活卻始終伴隨著他,老蔣不怕苦,也不怕累,他說自己最擔心的就是生活沒有奔頭。當地政府為老蔣的小兒子找了一份臨時工作,每個月家中能多一千多元的進項。老蔣說,這個“精準扶貧”好!在“病根”上解決了自己的困難,他說一家人只要齊心,好日子總會到來!
“孩子的治療費成了家里最大的支出,也是我最大的壓力”
“找準了病癥,就可以對癥下藥了!18日,蔣莊村黨支部書記蔣召占告訴記者,村里的蔣召海一家5口人就是典型的精準扶貧對象。來到蔣召海家中,剛走進庭院就能看到一摞摞堆成小山的草編繩,蔣召海的妻子謝鳳英正在將堆成小山的草編繩鋪在地上晾曬。蔣召海說,平常老伴和兒媳婦在家空閑時,就編些草編繩來維持家用。
蔣召海告訴記者,他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患有胃癌,曾做過切除手術,二兒子患有癲癇病,二兒媳孫海玉智障,這也讓這個家變得越來越貧困。曾經家里雖有土地但卻缺乏勞動力,兩個孩子高昂的醫(yī)療費用、家里的大小支出,讓一家人的生活苦不堪言。但是,不曾認命且勤勞肯干的他,支撐著這個家一步步艱難地前行!澳菢拥氖杖胍矁H僅能夠維持家用。隨著兩個孩子慢慢長大,他們的治療費用就成了家里最大的支出,也是我最大的壓力!笔Y召海說,現如今在扶貧干部和村里的幫助下,村里村民集體募捐,用于救助兩人疾病并辦理低保救助。此外,蔣召海家里現有的5畝地也由村里機收、機種,保證一家人糧食供給。同時,村里小巷修路、排水溝維修、水費等集資也得以全部減免。
蔣召海告訴記者,小兒子蔣小本因勞動能力受限,出門打工又沒有技術,所以幾乎沒有工廠愿意雇用他。蔣召占了解到情況后,把二兒子蔣小本介紹在本村建筑隊務工,在建筑工地上干些簡單的體力活,每天收入50余元,一月干二十幾天的活,一個月省吃儉用能存下近千元。不僅如此,村里還免費幫他家翻蓋了衛(wèi)生間,并專門申請資金用于院落鋪墊、大門維修,又購買了太陽能。逐漸的,蔣召海的家庭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均純收入也達到了1600元,貧困戶的“帽子”即將摘掉。
吃低保、享醫(yī)保,全方位救助貧困家庭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蔣召海家中時,二兒媳孫海玉在西屋里做草編繩。屋外寒風瑟瑟,屋內也涼風嗖嗖,盡管戴著手套,但仍抵擋不了寒風的侵襲,雙手冰涼。由于長期勞累,孫海玉的手上結滿了厚繭,甚至有些皸裂。謝鳳英告訴記者,他們老兩口已年過六旬,勞動能力下降,平時只能做些簡單的農活,賺些零錢,貼補家用。
“大兒子今年46歲,由于曾身患重病,只能做些簡單的零活。前幾年,村里干部給大兒子介紹了一個看排灌站的活,很輕松,不用出大力。一年給1000元錢。”蔣召海說,或許對于常人來說,1000元錢不足以解決家中的經濟困難,但對于蔣召海一家來說,這1000元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除了依靠自身微薄的能力賺些錢,國家的各項補貼也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家中的經濟狀況,“現在大兒子享低保補貼,一個月162塊錢,我們老兩口每人都享受國家社會養(yǎng)老保險,每人每月85元,而且都享城鄉(xiāng)醫(yī)療保險,每人每年140元!濒~臺谷亭街道蔣莊村黨支部書記蔣召占告訴記者,現在村里正為二兒媳辦理殘疾證,申請殘疾補助,同時為一家5口人申請低保救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