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已84歲的伊立英老人育有三子兩女,已獨居十多年。在家的時候,她總會把電視聲音開得很大,“屋子里太靜了,沒點動靜我就好東想西想……”老人說,生病的時候自己最開心,因為平常難得一見的子女們那時才會出現(xiàn)在自己身邊。
開電視只為給家里“造點動靜”
位于濟寧城西的濟陽小區(qū)三號樓是政府廉租房,戶型為兩室一廳一廚一衛(wèi),每月房租152元,自該樓建成交付使用起,84歲的伊立英老人就獨自住在西單元5樓西戶。
14日中午11:50,記者來到老人家時,老人正準備吃飯。臥室的小桌上,打開的電飯鍋里有小半鍋面條,面湯上漂著零星的芹菜葉。鍋旁邊的碗里,只盛了半碗多的面條。老人說,這半碗面條就是自己全部的午飯,鍋里是留著晚上吃的。“反正就我一個人吃飯,將就著能吃就行!”
吃過簡單的午飯,老人拄著拐帶記者來到客廳?蛷d的布置很簡單,只有一張款式很老的布藝三人沙發(fā),沙發(fā)上雖然打著補丁,但很干凈?蛷d一角還有一張方桌,一臺12寸的彩電和一部固定電話擺在上面。老人說,電視是小女兒用家里舊電視加了200塊錢換的,電話是民政部門給安的“一鍵通”。由于自己去年生了場病,不能再干家務了,飯基本上由離這里較近的小女兒送來,但她的事情也不少,女兒通常是匆匆來匆匆走,娘倆說不上幾句話。
老人告訴記者,子女都在為各自的家庭忙碌,很少能抽出時間來看自己,在這里,電視是老人唯一的伴兒。問到最喜歡什么節(jié)目,老人說,看電視是因為家里沒個說話的人,聽聽電視里的說話聲,才感覺家里還有些人氣兒!”
最盼能和子女一起過節(jié)
伊立英老人是個苦命的女人,丈夫因病去世時,自己只有46歲。當時5個子女中,年齡最小的小女兒也只有9歲。由于丈夫當時只是火柴廠的一名臨時工,拖兒帶女、沒有工作的伊立英并沒有受到廠里的照顧。為了把兒女拉扯大,她只好通過幫人帶孩子、做保姆來掙錢補貼家用,這一干就是9年。子女們都長大成家后老人才算“退休”。
相對于以前的貧困生活,伊立英老人更怕的是現(xiàn)在一個人的孤獨,尤其當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每到過節(jié),她就躺床上睡覺,睡不著就睜著眼在床上東想西想,也懶得吃飯。“看著人家一大家子熱熱鬧鬧過節(jié),我就一個人,越尋思心里越涼”老人告訴記者,子女們逢年過節(jié)也會過來看看,但都是匆匆回去。這些年的春節(jié)都是自己孤零零一個人過的。“其實也沒啥要求,只要能一起吃頓飯、說說話就行……”老人說,按照自己的經驗,這種愿望只有在自己得大病的時候才能實現(xiàn)。采訪中,老人不止一次地說,“要是天天有病多好啊!”
相關鏈接
醫(yī)療專家:
物質不能代替感情需要
山東省安康醫(yī)院社防科科長柳群方表示,最近10年來,我國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勢。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種“空巢感”,也就是孤獨感,但這種孤獨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憐和無助等復雜的情感體驗。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悵孤寂,行為退縮。他們中的許多人深居簡出,很少與社會交往。
兒女不在身邊是老人孤獨的直接誘因,而中國養(yǎng)兒防老的傳統(tǒng)理念造成了一些空巢老人的內心失落。但子女們在工作壓力下,心態(tài)有時也很矛盾,他們寧可用物質的滿足來代替情感的需求,這就導致了逃避和刻意疏忽,也讓老年人心里感覺更加空虛。
柳群方提醒,在子女離家前,父母就應該調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節(jié)奏,而不是一切圍著孩子轉。老人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如種花、養(yǎng)鳥、書法、美術、音樂及適度的體育鍛煉等,使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當今世界交通資訊日益發(fā)達,書信、電話、手機短信、網(wǎng)上聊天等一樣可以傳遞溫馨的情感,作為子女則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渠道,經常與父母進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
(本報記者 高建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