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性學第一人”之稱的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教授潘綏銘昨晚到廣州大學城與學子們面對面談性。學生們問得大膽,他回答也精彩,臺下掌聲、笑聲不斷。
有了遺精性夢就不算“處男”
有學生問到“守貞是否跟婚姻幸福有關”,潘綏銘回答,根據他在年輕人中的調查顯示,完全不能接受女性婚前有過性行為的只有百分之十幾,這個比例十年來沒有明顯變化,說明中國年輕人的“處女情結”并非想象的那么嚴重。
對于處女問題,潘綏銘認為:“我們過去把性欲定義太窄了,只定義為男女上床,性幻想這些算不算。咳绻惆堰@些精神活動加起來的話,男性性欲最旺盛的是青春期的第一年。其實對于男性來說,你就想到處女的問題,有處男嗎?男生從青春期第一天開始就遺精,性夢至少三天一回吧,性幻想至少一天五回吧?”臺下哄堂大笑。他指著男大學生們問:“其實你就經常這樣過著性生活,都十來年了,你還說你是處男?!”
打扮中性不意味著同性戀傾向
臺下有位個頭矮小的女孩站起來提問,她的聲音有些顫抖,不過卻相當勇敢。當著數百名同齡人,她問潘綏銘:“自己喜歡看男同性戀小說,打扮也越來越中性化了,不知會否變成同性戀?”聽眾席中一下子變得很安靜。
潘綏銘對這個女孩說:“如果你現在有擔憂,那你就不會變了。因為同性戀不是想變就變的,想學會就能學會的,它是人類一種自然現象,在動物界也有這種現象。有一些女孩子在大學期間喜歡看男同性戀的故事或者漫畫,她們欣賞那樣的男性,我覺得一點都不奇怪。漫畫里的那些同性戀男孩,恰恰是純潔的、帥氣、善解人意,是種唯美的象征,我要是女性我也喜歡。”
對于裝束中性化問題,他低頭看著自己一身普通中老年男性的打扮,反問在場大學生“我穿的這身中性化么?”他解釋,所謂中性化一定有個判斷標準,中國古代男女的服裝其實區(qū)別不大,過去中國男人穿的也是長袍。至于長相中性化,他說,長輩會教導年輕人,找對象要找“男人女相,女人男相”,男人要有點女人味,婚后才會體貼妻子,女人也有點男相,不像林黛玉那樣嬌弱,這是中國老祖宗兩千年總結出來的。
“飯島愛永遠活在我的硬盤里”
有位男大學生站起來問他,如何看待網上的黃色視頻?這些對性教育有幫助嗎?潘綏銘想了幾秒鐘后,說“一言以蔽之,套用個網絡語言就是‘飯島愛永遠活在我的硬盤里’,臺下笑聲、掌聲一片。潘綏銘向學生們坦承:“飯島愛、蒼井空,我都看了”。
不過,他補充說:“但是你別把它當性知識看。因為它不會告訴你這種方式適合不適合你,也不會告訴你,你用了這種方式對方是什么反應,更不會告訴你用這種方式將來的后果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