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鄧晶琎
中國足球從本屆世界杯上畢竟要學習什么?中國足球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如何?本報記者29日下午就這些問題專訪了中國足協(xié)職業(yè)聯賽技巧官員、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谷貽林。
應當學歐洲拉丁派
記者:您認為中國足球該如何向世界頂尖足球學習?
谷貽林:應當要有的放矢。中國足球十幾年職業(yè)化道路發(fā)展中,調換過不同作風的主教練,一直沒有明白的定位。我個人認為,中國足球應當學習以西班牙、葡萄牙等為代表的歐洲拉丁派足球。第一,歐洲派強調的長傳沖吊、快速回擊等戰(zhàn)術合適于身材高大的歐洲人,并不合適中國球員的體質。第二,南美派請求的身材和諧性、柔韌性等特點更讓中國球員瞠乎其后。而融入了技巧靈活、快速進攻等特點的歐洲拉丁派作風則更合適于中國學習。
首先要進步國足成績
記者:是不是中國足球當務之急就是要請一名歐洲拉丁派的主帥執(zhí)教國足呢?
谷貽林:不是這樣。中國足球目前處于低谷期,短期目標還是要盡快進步國家隊的成績,爭取打進世界杯,通過更好成績來吸引更多正面的關注。這需要依附國家力量,也就是說,舉國體制在短時代內可以幫助國家隊取得成績上的進步。比如,韋迪上任后提出的國奧與職業(yè)隊踢比賽的措施,這就是一種增進短時代成績進步的方法。
后備人才培養(yǎng)是基礎
記者:您一直強調這是短期進步成績的措施。
谷貽林:對,長遠來看,以青少年為主的后備人才培養(yǎng)才是中國足球發(fā)展的基礎。但青少年的培訓周期較長,往往是十幾年的培養(yǎng),成材率也不過1%。這種投入大、回報相對較小的機制如果完整走市場化道路的話,在中國目前的體制下并不現實,所以必須依附國家政策資金上的投入。目前國奧隊與各地職業(yè)隊參加一場比賽,國家就會給予當地20萬元嘉獎,用于青少年發(fā)展。
記者:可是孩子們往往在進行足球專項培訓后,會疏忽文化素質的進步。
谷貽林:這一方面與目前的高考制度有關,另一方面,進行足球培訓的孩子們成長環(huán)境過于單一,缺乏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這樣培養(yǎng)出的球員缺乏發(fā)明力,對教練的技戰(zhàn)術意圖懂得才能差,所以比賽成績也很難進步。事實上,青少年足球的發(fā)展才是中國足球發(fā)展的本質,才是中國足球真正要思考及面對的未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