嬪妃尚且如此,至于一般的宮女,就可想而知了。皇帝是最難伺候的主。像楊貴妃“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榮生門戶”的嬪妃,少之又少。無論是清朝抑或是漢朝,無論是漢朝抑或是匈奴,皇宮就是嬪妃們的囹圄。這是由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和習俗決定的,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逝世從子。一般的民間女子無獨立的人格,不能像男人一樣當家作主,不能像男人一樣有受教導的權利。即使皇后,也是為皇帝母儀天下的,也就是說,是作相夫教子、賢妻良母的樣板的。
王昭君入了漢元帝宮,后來又遠嫁匈奴,這不是她的喜劇,而是她的悲劇。她首先失去的是永遠的天倫之樂,成為皇帝的奴婢,毫無人身自由可言的。當然,較之一般的宮女,其地位要高,其境遇和待遇要好得多。
愚認為《漢書·元帝紀》的信息可信,王昭君是漢元帝賜給呼韓邪可汗的。畫師毛延壽畫丑了王昭君,這是小說家語,于事理、情理皆不通。請問,老百姓的子女找對象,是光看像片就定親呢,還是重要看本人呢?沒有哪一個是讓像片作主的。林彪團體為林立國選“妃子”,據(jù)說是先看像片,后看本人。邱會作的夫人胡敏、黃永勝的夫人項輝芳仔細觀看了張寧的相貌和體形。接著“林辦”的一些秘書和林立果也到招待所與張寧見了面。哪有光看像片就斷定畢生大事的道理呢?貴為一國之君,選嬪妃光靠一張畫像,豈不滑天下之大稽!清代歷史學家劉獻廷詩云:“漢主曾聞殺畫師,畫師何足定妍媸?”這是有看法的。
網(wǎng)上也有人認為,王昭君是丑女,是漢元帝嫌她才轉嫁給匈奴的。這種觀點也是不合邏輯的。王昭君是通過選秀女選來的,秀女即美女也。試想,將一個丑女贈予匈奴可汗,于事于理都不通的。王昭君不只是作一般的嬪妃,她是大漢的使者,她是大漢的臉面。不要說送人,就是送東西也要送最有價值的,才顯示出贈者誠意,顯示出贈者的尊貴,顯示出贈者的大氣和恢弘。所以說,王昭君確定是一流美女,而且各方面的素質都應是最好的,色藝俱佳的,德才兼?zhèn)涞摹?BR/> 好事者還杜撰出王昭君自請和親的情節(jié),可真夠開放和民主的了,如此這般,朝廷連王法都沒了。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現(xiàn)在中央要派一位女外交使節(jié)去歐美國家履行某項任務,是不是誰想去都批準呢?恐怕不合條件,不合中央領導的意,一廂甘心,那是不行的;何況封建獨裁的大漢王朝了。
從個人的角度講,被派去和親,絕對不是一件好差事,這就與封建社會官員外放邊遠地區(qū)一樣。劉禹錫把這叫作“棄置身”,到匈奴和親與外放邊遠地區(qū)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有陪侍人員,但遠赴異域,舉目無親,風氣不同,不服水土……言語不通,雖可學習,畢竟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漢朝的和親政策不自昭君始,早在漢武帝時,漢與烏孫國就曾和親,劉細君就曾遠嫁。
細君公主在烏孫語言不通,生活難以習慣,懷念故鄉(xiāng),曾作詩表達悲苦難言之情,詩曰:“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
兩年后,獵驕靡逝世,其孫子岑陬軍須靡繼承王位。按照習俗新王要繼承舊王的所有妻妾。細君公主無法接收,向漢武帝懇求歸國,漢武帝讓她接收當?shù)仫L氣,以成績聯(lián)合烏孫共擊匈奴的大局。細君只得再嫁岑陬。一年后,細君為岑陬生下一女名少夫后,因為產(chǎn)后失調,加上心緒難平,不久便憂傷而逝世。這也是皇帝不派嫡親和親的原因,這也看出皇帝的自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