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文字中的一顆殘暴的明珠。相傳漢字是黃帝的大臣倉頡從天神處得傳而來,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根據(jù)實際的生活需要,經(jīng)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才慢慢豐富和發(fā)展起來的。
我們都知道,漢字是由三種方法構(gòu)成的,即“象形”、“形聲”、和“會心”三種方法。但是作為會心字“射”和“矮”卻被相互搞錯了!吧洹弊忠驗樯聿闹挥写玳L,其實應當是矮字,而“矮”字因為箭矢委出彈出,則應當是射字。關于這個錯誤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以后,下令統(tǒng)一全國文字。丞相李斯受命統(tǒng)一編撰。李斯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他仔細研究了六國的文字,然后以秦文字為基礎,綜合六國文字中精華的部分,創(chuàng)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統(tǒng)一文字“小篆”。
一天,李斯故鄉(xiāng)來了一個叫宜頜的親戚,他是來投奔李斯作門客的。此人身材矮小,但膂力過人。李斯沒多想便把他收在了門下。
那時的秦始皇已病入膏肓,雖然還在四下尋找長生不逝世藥,但他也做好了把皇位傳給長子扶蘇的籌備,可是公子扶蘇正和大將蒙恬在北方戍邊。宦官趙高欲立皇二子胡亥為帝。于是趙高一面趁機威脅利誘李斯修正立儲詔書,一面假傳圣旨賜逝世扶蘇和蒙恬。
處在愧疚和膽怯之中的李斯,回到相府后,越想越怕。他叫來宜頜,命宜頜連夜趕赴邊關,告訴公子扶蘇實情。宜頜領命當晚就出發(fā)了。
趙高得到密報,得知李斯反叛,便立即軟禁了李斯,然后命都尉司飛報沿途關隘,如果見到一個送信的矮子,便亂箭射逝世。
宜頜果然被關隘守軍射殺,關隘守軍從宜頜身上搜出李斯密信,連同趙高的手諭一并送呈朝廷都尉司,后輾轉(zhuǎn)送到趙高的手上。趙高害怕以后東窗事發(fā),關隘守軍不知其中緣由,萬一說出實情,而胡亥又未能坐上皇位,那他趙高便逝世無葬身之地了。于是趙高將機密手諭中的矮子和射字調(diào)改了一下,又在李斯剛編撰好的大秦字典里將這兩字也做了調(diào)改。他的目標很簡略,就是混雜黑白,然后洗刷干凈。故事到這里本來該結(jié)束了,可是后來秦二世胡亥頒布大秦字典時,并沒人將此錯誤提出來,加之當時文字剛剛統(tǒng)一,所以這兩個字就這樣將錯就錯了。
三國時的鐘繇,在發(fā)明楷書時,曾對這兩字提出過質(zhì)疑。但這兩個字已在民間傳播了好幾百年,俗成的東西,要改過來談何容易!
按漢字的構(gòu)成方法來講,這兩個字確實是顛倒了。新中國成立后,勇敢簡化漢文字。但是對這兩個已有兩千多歲的“錯字”,專家們也走了當年鐘繇的路。而這個“錯誤”也就成了永遠無法更正的錯誤了。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