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李戡很紅。
這個18歲的少年,因為李敖幼子的“才二代”身份,因為棄臺大而求學北大的高調(diào)之舉,因為一本怒批臺灣現(xiàn)狀的新書《李戡戡亂記》,成了大眾傳媒中的焦點。素有“文壇妖姬”之稱的陳文茜不久前貶韓寒而捧李戡的舉動,更把這個看來忸怩文氣卻鋒利如父的年輕人推上了風口浪尖。
我想到祖國
最好的大學念書
李戡第一次來到大陸是在2005年。那年,李敖在闊別大陸56年后,踏上了“神州文化之旅”,在北大、復旦演講。13歲的李戡安靜地跟在父親身邊。
5年后,李戡將再次踏上北京的土地,這一次,他的身份是北大13名臺灣新生之一。
今年6月,大陸首次根據(jù)臺灣大學學科才能測驗成績免試錄取臺灣高中畢業(yè)生,李戡以優(yōu)良成績被北大經(jīng)濟學院錄取。同樣考取了臺灣大學的他,在“七七事變”紀念日當天高調(diào)發(fā)布自己棄臺大而擇北大,從此成為大眾,焦點。
李戡在接收媒體采訪時說,他心目中的好大學是“敞開心胸,各種學術流派都能互相切磋、互相融合”的大學。在他看來,“臺灣的學術其實蠻黑暗的,整天斗來斗去,有的是因為派系,有的是因為政治立場”。
“我去過幾次北京,感到不錯,那邊的包容性比較強,臺灣比較狹隘。臺灣的文化以臺灣為本位,好像做什么都要為臺灣好,這就變成了一種累贅。去大陸,盼望能接收大魄力的文化!崩铌f,這也是他放棄臺大而選擇到大陸讀大學的原因。
他在北大申請書中寫道:“雖然考取了臺灣最好的大學,雖然臺灣是祖國的一部分,但是我想到祖國最好的大學念書,因為盼望我是它的一部分!
選擇北大也是因為家族淵源。“北大是我在大陸選擇的唯一學校,”李戡說,“我祖父、大姑、二姑都曾在北大就讀,父親也以未上北大為憾。因此,我的選擇也是在為父親補充遺憾吧!
因為受父親影響,李戡對文史哲很有興趣,但他選擇的大學專業(yè)卻是經(jīng)濟!拔氖分R,我會去關注,但不太想從事這方面的學術研究。我對投資更感興趣。我感到接下來中國將是世界經(jīng)濟龍頭,在北京學一點經(jīng)濟,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成年前著書
戡臺灣教導之亂
與同齡人相比,李戡的個性更加沉靜內(nèi)斂,但在文筆言語上卻繼承了父親的鋒利之風。
他在7月出版的《李戡戡亂記》中,從教科書、聯(lián)考與學校三個慷慨向對臺灣教導的種種問題進行了批評。他以文字為箭,射向臺灣民進黨和“臺獨”權勢,炮轟其介入教導,對歷史課本進行“天差地別”的修正,文字之辛辣有如其父。
李戡也承認他的批評精力繼承自父親,“他實事求是的精力,他的寫作、思考、批評的模式,從小都耳熟能詳!
為了寫這本書,李戡一次次出入編譯館,對自己剛剛扔掉的教科書,進行多番證偽,尋找它們在知識上的缺點和盲點,“例如,在中國‘五四’之后的文化部分,臺灣教科書疏忽了聞一多和毛澤東等重要的詩人”。
李戡說,臺灣的歷史教導,1/4在講臺灣史,世界史1/2,中國史只剩下1/4!皬氖鲿r代到1949年,這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它只用半年就把它教完,這是很不可懂得的,”李戡說,“而臺灣史憑什么可以霸占一冊?中國史本來就應當占兩冊,臺灣史就只能算一個章節(jié)!
李戡認為,相比之下大陸的教科書做得非常詳細,也相當深入!拔艺J為從整體來說,大陸的中國史是做得最好的,至少它保存得很完整!
在臺北舉辦的新書發(fā)布會上,當有記者問李戡盼望臺灣教導能做哪些轉變時,李戡更是顯露出“李敖第二”的作風,毫不留情地說:“臺灣教導已經(jīng)沒救了,請學生自救!彼f,臺灣學生要私下去學習真正的歷史知識,才干明白誰才是真的為臺灣發(fā)展作出貢獻與就義的人。
對于一些人對他“反叛”的評價,李戡嚴正地說:“我寫《戡亂記》完整是因為民進黨先闖了禍,剛好讓我施展了一些影響力,讓更多學生、老師、社會人士,懂得臺灣教導狀態(tài)。但不能說因為我做了這個,就給我安上反叛的旗幟——嚴格講起來,我是正義的那一方,其實我基本不帶有反叛成分。反叛的人是民進黨,他們把史實扭曲,我們是站在正統(tǒng)法理這一面,把他們扭曲的小動作全部給檢舉出來!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