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2月10日,銀裝素裹的北京故宮紫禁城景色迷人。 新華社記者鄭煥松攝
“有人問我,新官上任‘三把火’,你的‘三把火’從哪里燒起?我回答,故宮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故宮保護最怕‘火’,所以我一把‘火’也沒有。好在我的名字里有‘雨’,我倒是準備好‘水’了。這看似玩笑的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故宮的事業(yè)是永遠的事業(yè),必須一步一個腳印地做事;二是面對故宮這處有著600年歷史的文化瑰寶,面對故宮博物院這座有著87年歷史的文化圣地,必須心懷敬意。”
日前,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履新滿月之際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做如上表示。
戴牌進故宮,心情很神圣
記者:您擔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多年,對故宮應是非常熟悉。如今戴著故宮工作牌來到這里上班,心情有何不同?
單霽翔:當自己走進故宮,成為“故宮人”的時候,有一種特別的神圣感。首先,故宮博物院的文化身份極為特殊。一方面,故宮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我國第一批進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另一方面,故宮是世界上文物藏品和文化資源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是當今世界上觀眾來訪最多的博物館。既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又是世界著名博物館。這一切,決定了故宮的神圣地位。
記者:上任一個月,感受如何?
單霽翔: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職務,對我的能力、學識、經(jīng)驗都是很大挑戰(zhàn)。我的工作從調查研究開始。這一個月,我在故宮博物院32個部處逐一走訪和調研,前輩們?yōu)楣蕦m事業(yè)發(fā)展所做出的努力,全體員工對故宮博物院的感情,讓我感動和敬佩。
“故宮無小事”,各方須提升
記者:經(jīng)過一個來月的調研,您覺得故宮的工作有哪些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
單霽翔:我感到有8個方面的工作需要加強:一是陳列展覽要突出故宮文化的特色;二是要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應該讓每一位觀眾都能感受到,參觀故宮博物院是美好的經(jīng)歷;三要進一步加強與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合作,使故宮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四是提升科學管理水平,故宮無小事,任何客觀原因都不能作為懈怠的理由,必須健全各項管理規(guī)章制度;五是提升世界遺產(chǎn)保護水平,在完成《故宮保護總體規(guī)劃大綱》的基礎上,近日《故宮保護總體規(guī)劃》已經(jīng)正式委托專業(yè)部門編制;六是清除安全隱患,在保障文物絕對安全的前提下,改造故宮基礎設施;七是故宮文物庫房的文物柜具、陳列展廳的文物展柜等,已經(jīng)不能適應文物保管和陳列展覽的實際需要,需要進行系統(tǒng)地、分批次地更新;第八,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科研成果的轉化,使更多符合故宮事業(yè)發(fā)展需要的人才能夠加入到我們的隊伍中來。
記者:您認為,故宮面臨的最嚴峻課題是什么?
單霽翔:當然是觀眾安全和文物安全。故宮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木結構古代建筑群,又是接待觀眾任務最為繁重的博物館,因此無論安防工作,還是消防工作,都存在復雜性和嚴峻性。防火、防盜、防踩踏、防突發(fā)事件,永遠是我們頭上的“緊箍咒”,必須警鐘長鳴,必須有“如履薄冰”之感。
我想著重說說故宮的安防。目前故宮博物院已有安防設施大部分建成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遠遠落后于時代發(fā)展。目前,正在實施安防改造工程。同時,還要通過“物聯(lián)網(wǎng)”等先進技術,提高安全保衛(wèi)的科技含量。故宮的安全設施和技術手段必須是世界上最先進的。不但需要一流的設施,更需要一流的管理。
記者:您如何看待各界一直以來對故宮的關注與監(jiān)督?
單霽翔:輿論監(jiān)督可以及時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和糾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我們會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主動增強故宮工作的透明性、公開性,讓社會更多地了解故宮。多一分了解,就多一分理解。今后,我們要積極加強與媒體、公眾的良性互動。虛心聽取媒體和公眾對故宮博物院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做到問計于民,問需于民。
我們深知,故宮在社會民眾心目中極為崇高而神圣。故宮既是北京的,也是全國的,還是世界的;故宮既是過去的,也是今天的,還是未來的。她從歷史中走來,還要健康地走向未來。因此,每一位社會公眾對于故宮文化遺產(chǎn)保護,都有知情權、參與權、監(jiān)督權和受益權。作為“故宮人”,保護好故宮文化遺產(chǎn),建設好故宮博物院,是我們的神圣職責。

2011年10月3日,北京故宮午門前游人如潮。當日,眾多來自國內外的游客來到天安門廣場及故宮等北京市中心的熱門景點參觀游覽,北京迎來國慶黃金周旅游高峰。 新華社發(fā)(陳曉根 攝)
擴大開放區(qū),應對大“井噴”
記者:這些年,故宮參觀人數(shù)激增,具體呈現(xiàn)怎樣的情景?
單霽翔:1949年,故宮參觀人數(shù)是100萬,增長到2002年的700萬,經(jīng)歷了50多年時間。而從2002年的700萬,增長到2011年的1400萬,僅僅經(jīng)歷了10年時間,也就是說10年之內,故宮參觀人數(shù)整整翻了一番。這一增長速度在國內外博物館領域絕無僅有。預計今后還會保持這樣的增長趨勢。
故宮的觀眾群體呈現(xiàn)兩大規(guī)律。在時間方面,每年的暑期,“五一”,及“十一”長假期間是觀眾高峰,去年10月2日觀眾人數(shù)超過13萬人,嚴重超出故宮承受能力。在區(qū)域方面,第一次來故宮的普通觀眾,總要沿著中路參觀,中軸線上觀眾格外集中。這種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均衡,正是故宮遺產(chǎn)保護與開放的矛盾所在,也是故宮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難點和重點。
記者: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單霽翔:解決問題必然要在時間和空間兩個方向同時入手?臻g上,一方面,通過修繕使更多的文物建筑并實現(xiàn)對公眾開放。經(jīng)過努力,故宮開放面積由2002年的30%增加到了目前的45.79%,面積達到329717平方米;另一方面通過調整展覽布局合理擴大開放空間,有序疏導人流,增加接待能力。比如修繕后的慈寧宮、壽康宮都將設立與其風貌相符的展廳,與南部的武英殿等展廳共同組成西部開放區(qū),吸引更多的觀眾從中軸線分流過來。
再一方面就是將收回故宮進行管理的文物建筑進行科學、合理利用。比如,端門將改造為售票處、觀眾服務中心,既能提高服務水平,優(yōu)化購票環(huán)境、秩序,又能緩解午門擁擠程度。目前端門地區(qū)已經(jīng)清退了商戶,清退了臨時展覽,還端門地區(qū)一個清靜、典雅的面貌。售票窗口由原來在午門的20個,移到端門朝房后可以增加到28個。又如,午門雁翅樓收回修繕后將成為大型展廳,將緩解三大殿的壓力。
同時,還將調整辦公科研用房,凈化故宮博物院內的環(huán)境和消除隱患,將紅墻內的殿宇還給觀眾。社會公眾關心復建以后的建福宮花園,今后完全由故宮博物院管理,仍將用于舉辦小型展覽、文化講座、新聞發(fā)布等文化活動的場所。
全部規(guī)劃完成后,故宮開放區(qū)與非開放區(qū)的比例約為8:2,開放區(qū)包括開放展示和游客服務,未來故宮博物院對公眾開放的面積大約占全部面積的76%。
在時間上,故宮淡季和旺季參觀人數(shù)相差明顯,總體上必須合理配置參觀時間,削峰填谷,在特殊時段的限流措施仍要堅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