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做活轉調文章 打造清水廊道
來源:山東衛(wèi)視《山東新聞聯(lián)播》
齊魯網7月27日訊 據(jù)山東衛(wèi)視《山東新聞聯(lián)播》報道,再過一年,南水北調東線就要試通水。東線通水,關鍵在治污,重點在山東,難點在南四湖。從2002年南水北調工程啟動以來,山東不斷創(chuàng)新流域治污思路,從結構轉調入手,將南四湖從昔日的“一湖污水”變?yōu)榍逅滩,打造了一條清水廊道。
每逢周末,兗州市民李兆營就約上幾個朋友去釣魚休閑。他們釣魚的地方就是當?shù)靥柤垬I(yè)的污水凈化池塘。
記者:這兒釣的魚能吃嗎?
兗州市民李兆營:肯定能吃啊,因為水質很好,如果水臟的話也不長魚。
可十幾年前,經過這里的李兆營卻繞道走。惡臭難聞的造紙污水不僅污染空氣,也污染了南四湖。2006年,嚴于國家標準6—7倍的山東南水北調沿線排污標準出臺,短短幾年,邁不過排污門檻的沿線600多家企業(yè)被淘汰關停。而拿到環(huán)保門票的企業(yè)也面臨著巨大壓力。
山東太陽紙業(yè)副總經理應廣東:在產品結構調整方面我們先后關停拆除了9條小的落后的低效的生產線,投入投資了4條全新的全世界最先進的生產線。
十年來,太陽紙業(yè)累計投入治污和改造資金就超過16億元,產量增長了6倍,每噸紙的排污量下降了36倍。COD銳減80%的排放水,雖然已經能夠適應魚類、水鳥生存,但還是不能直接排入南四湖。
污水在上游經過層層處理和凈化以后,在進入南四湖之前還要經過最后一道屏障——人工濕地。在這里,蘆葦蒲草等濕地植物可以進一步的凈化水質。
濟寧市人工濕地管理處副主任王鑫華:每升水的COD在20毫克以內,氨氮在1毫克以內,基本達到地表水三類水質的標準,在上游水可以養(yǎng)魚,在這兒可以作為飲用水源。
點源治理、中水回用、生態(tài)修復,“治”、“用”、“保”的思路已應用到整個南四湖流域。
湖外在調整,湖內也在轉變。從放水養(yǎng)魚到放魚養(yǎng)水,養(yǎng)殖業(yè)結構調整也迅速展開。南四湖、東平湖上20多萬畝污染水體的圍網和網箱被清理改造,花白鰱等凈化水質的養(yǎng)殖品種開始大面積推廣。
濟寧市漁業(yè)局局長申萬民:在這個基礎上,加大增殖放流的力度,以實現(xiàn)以魚養(yǎng)水,以魚調水,以魚控水的目的。
十年來,南水北調山東段確定的治污項目已完成99%,輸水干線上的9個測點已基本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沿線22個考核斷面水質COD和氨氮濃度年均改善程度分別達到了12.7%和21.2%。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81695000,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