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wǎng)濟南12月28日訊(山東臺 廖亮)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開局之年。山東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進步和成就。本臺從今天起推出《行進中國,精彩故事,盤點2014》專欄,以多種形式,展示發(fā)展成就,探尋經驗啟示。
據(jù)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報道,按照中央統(tǒng)一部署,從2013年6月開始,山東省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自上而下分兩批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通過這次教育實踐活動,廣大黨員干部聽民聲、重民意,為民服務的意識更加自覺,基層群眾也感受到了教育實踐活動帶來的各種新變化。請聽山東廣播電視臺記者廖亮發(fā)來的報道:
變更企業(yè)組織機構代碼,需要繁瑣的審批手續(xù)?汕安痪,淄博正元礦業(yè)的蘇文凱在當?shù)刭|監(jiān)局只花了十幾分鐘,就拿到了新的代碼證,“沒想到現(xiàn)在這么快,以前的時候過來怎么也要三五個工作日。”蘇文凱感慨地對記者說道。
正是因為以往手續(xù)繁瑣,社會反映大,淄博市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專門提出了要打造項目“落地”全省最快城市這一目標,讓大量審批項目立等可取,整體審批時間比去年同期壓縮了三分之二。淄博市技術標準情報所副所長牛彬表示,目前該單位也取消了組織機構代碼的年檢工作,現(xiàn)在只要通過網(wǎng)上把相關的信息報送上來就可以了。
提高效率的同時,服務質量也明顯改觀。東營市市政服務中心的“中介超市”,不僅有27個中介窗口可以選擇,需要等待的市民還能在便民小屋里喝水、看電視。
東營市政務服務中心管理辦公室政務服務科科長任昌紅表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后,該站在辦事群眾的角度,走一遍辦事流程,看看哪些地方給群眾帶來的不方便,哪些地方需要提供更便捷的服務,然后再一一整改。
站到了群眾立場上,才能想群眾所想。今年冬天,濱州市濱城區(qū)23所城鄉(xiāng)中小學校都有了溫暖干凈的放心食堂,這些用財政資金建設的新食堂,讓孩子們天天都能吃上衛(wèi)生可口的熱飯菜。
上門聽意見,開門搞整改。在整個教育實踐活動中,山東29萬名在職黨員干部走出機關,到社區(qū)報到,在服務基層中提升自身素質,提高工作水平。在昌樂縣農民譚桂林看來,教育實踐活動帶來的,是村容村貌變了模樣,“以前這個地方就是條大溝,出行也很不方便,現(xiàn)在已經全部填平了,還安了路燈,晚上出來也很亮也很方便。”
而在德州市的社區(qū)居民章秀清眼里,社區(qū)自從搞了網(wǎng)格化管理后,大伙的養(yǎng)老金發(fā)放也跟以前不一樣了,“就是村民每月的補助金,都提高了,年齡越大的提高的越多,人們都說人越老越值錢了。”
數(shù)字看變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山東各類行政審批事項減少了28%左右;有78%左右的機關單位簡化辦事程序,各地還查處了“吃拿卡要”和“庸懶散拖”問題8000多件。全省縣鄉(xiāng)村三級便民服務中心總數(shù)超過了34000處。
延伸閱讀:[行進中國·精彩故事]電子商務:開疆拓土又一年 【行進中國精彩故事】侯士峰的石墨烯產業(yè)化之路【行進中國·精彩故事】浙江百姓傳家訓重家風【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消費“馬車”穩(wěn)而快【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環(huán)衛(wèi)司機眼中的新農村【行進中國·精彩故事】山東高青縣劉樹海的“土地故事”【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地質隊大院里的18位“英雄”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馬德罡的故事會【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吳立新:海洋夢 赤子情 行進中國 精彩故事:海爾推智能制造 用戶網(wǎng)上定制冰箱[行進中國·精彩故事]擔當,是改革者必須的修行——上海法官鄒碧華生命的最后三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