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舉世矚目的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將盛大開園,針對市民、特別是網友的各種疑問,大明宮保護辦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一一解答。
1問:為什么要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答:大明宮遺址是周秦漢唐四大遺址之一,是盛唐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宮殿遺址,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我國“十一五”大遺址保護的重點工程,是“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隨著西安城市的發(fā)展,這片區(qū)域由于距城中心區(qū)較近,遺址已被現代城市疊加,形成大面積的城市棚戶區(qū),群眾生活質量低、治安差,遺址保護更是面臨嚴重威脅。為了保護遺址、傳承文明,徹底改變這里的落后面貌,提升群眾生活質量,實現城市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良性互動,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古跡遺址保護中心(ICMOS)等國際組織及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才有了這項宏偉的文化工程。
對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實現“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現代化的和諧共生”這一世界性命題具有典型示范意義。
2問:歷時三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即將盛大開園,你們在規(guī)劃設計和文物保護方面秉承怎樣的理念?
答: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一項偉大的歷史文化工程,設計中既要解決大遺址保護展示等多種難題,又必須滿足“絲綢之路”申遺的要求,大明宮遺址保護工程啟動之初,我們根據“文物遺址保護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相結合,與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水平提高相結合,與基本建設相結合,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相結合”的理念和大遺址保護“從傳統的專業(yè)性保護到社會性保護、從單一的行業(yè)性保護到政府性保護、從被動的限制性保護到主動的引導性保護”的思路,本著體現文物及其環(huán)境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原則,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現代化的和諧共生。
3問: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內留存至今的遺址主要有哪些?截至開園,大明宮遺址考古工作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
答: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已經對大明宮遺址進行了大量發(fā)掘研究,但考古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遺址公園內已確認的遺址主要有丹鳳門、重玄門、玄武門等宮門宮墻遺址,以及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麟徳殿、三清殿、大福殿、望仙臺、御道、太液池等宮殿建筑遺址,以這些遺址為基礎清晰地構成了大明宮遺址的皇宮建筑結構。目前共完成考古普探面積280萬平米,重點勘探20余萬平米,考古試掘2.5萬平米,取得考古成果近20項,并且引入城市坐標測繪,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科學依據。
4問:大明宮遺址保護項目對外宣傳說是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的東方龍頭,請問大明宮對申遺成功有多大把握?
答:東方大(土)遺址保護與展示是我國乃至全世界文物保護的一個新課題,大明宮遺址區(qū)的保護與展示,是我國在大(土)遺址保護領域的一個探索。東方大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標準,還處在不斷修訂和完善當中。但是申遺成功是我們的目標,2008至2010年,大明宮保護辦也為此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巨大的努力,在規(guī)劃設計之初就邀請世界古跡遺址保護中心(ICMOS)和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參與論證,所有的建設工作,都嚴格在世界古跡遺址保護中心(ICMOS)和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進行,力爭申遺成功。
大明宮遺址申遺成功,有助于提升西安國際上的影響力,增強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建設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諧西安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民心工程,對于改善西安“道北”地區(qū)群眾的生活水平,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品位等各方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