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不少經(jīng)典大片,像《太陽之淚》、《2012》、《阿凡達》、《平民窟的百萬富翁》等、無論是歐美的還是亞洲的,都以謳歌人性的美好以及關注環(huán)境的保護等問題,讓你覺得在面對困境的時候,人與人之間人性復生的溫情,不到最后時刻永不言棄的執(zhí)著和守護,特別是那種陌生的溫暖,在災難面前人性的光芒指明人們穿越黑暗,大難臨頭依然有種信仰可以支撐疲憊,讓絕望的心燃起希望,這時,你會覺得面對強大的災難,渺小的人依舊是最偉大的。
何謂人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會制度和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與受所處社會環(huán)境影響的。人性是從根本上決定并解釋著人類行為的那些人類天性。
人性,實在是個古老的話題,也是個答案眾多的話題?鬃釉唬盒韵嘟曄噙h,承認有人性,但未說人性是什么;孟子說人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惡,告子說無所謂善惡,又說食色性也,等等。中國的圣哲前賢們大都從社會倫理角度闡發(fā)人性。文藝復興后的歐洲資產(chǎn)階級則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愛等等,他們大都從人的本質存在、天然權利等角度來闡發(fā)人性,起因則在于反對封建制度對個性的束縛。
人性,顧名思義,是指只有人才具備的特性,即該特性可以用于區(qū)別于其他事物(包括動物、植物)而為人所獨有的特性。例如:能夠使用利用言語、文字、音樂、或其他工具彼此交流,能夠獨立思考、感悟,能夠有所創(chuàng)造、能夠彼此團結協(xié)作,能夠近憂遠慮、能夠認識客觀世界并有能力改造客觀事物等一些只有人才具有的特性,因為這些特性是其他動物、植物所不具備的。
從空間的結構上講,人性的內容包含行為、形體、情感、精神、認知、目的、歷史和未來八個層面。在時間的作用下,行為決定關系,形體造就特征,情感影響態(tài)度,精神成就氣質,認知左右能力,目的決定計劃,歷史帶來經(jīng)驗,未來設定理想,從而人性的內容可以概括為行為關系、形體特征、情感態(tài)度、精神氣質、認知能力、目的計劃、歷史經(jīng)驗和未來理想八大類。
以上的這些內容都太深刻,不過倒也真切地揭示了人性的基本概念,并且包含了人性的所有內涵和外延。
二
人性既然是一個人的本性,自然在人的本質中,有一些特性是好的,有一些是不好的,如果每個人都能保留人性的美好,并且時刻把最美的人性顯現(xiàn)出來,那么,世界就是一個祥和美好的社會,大家也就沒有任何可以計較的紛爭。
因此,教育發(fā)揮了它最大的功能,任何時代或者任何社會體系,都需要教化的力量,所以,關于人性之中的不好方面,也許只有通過教育來改善,從而達到凈化靈魂,與社會和諧共存。
在我看來,一個人能夠堅持一種信仰也不錯,只是,我們很多人都缺失信仰以及最基本的信念,我們習慣了被生活折磨,等到上了一定年紀的時候,我們又盼望著心靈的平靜,于是,渴望參禪,渴望靈魂和神靈接近。就這樣讓年輕時候的激情和渴望自然地變得平淡,以此達到更加平靜地生活。
其實,人的成長要接受四個方面的教育:父母、老師、書籍,社會。有趣的是,后者似乎總是與前面三種背道而馳。
通常,中國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教育要上進,要好好讀書,以便達到一種出人頭地的效果。而當今后的生活和當初的理想完全背道而馳的時候,似乎才變得成熟起來,才能學會真切地為自己思索一些東西。
三
在20世紀早期,美國經(jīng)濟陷入蕭條,戰(zhàn)爭和貧困導致人們失去了對美好生活的愿望,而卡耐基獨辟蹊徑地開創(chuàng)了一套融演講、推銷、為人處世、智能開發(fā)于一體的教育方式,他運用社會學和心理學知識,對人性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和分析。于是,戴爾?卡耐基,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美國“成人教育之父”。
他的暢銷書《人性的弱點》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助人們解決每天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教會人們如何在平時的日常生活、商務活動與社會交往中與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響他人;如何擊敗人類的生存之敵——憂慮,以創(chuàng)造一種幸福美好的人生;如何更好的在生活中變得快樂。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