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80后作家陳偉軍的長篇小說《未遂的奴隸》在社會上引發(fā)爭議。讀者在網(wǎng)絡上反應《未遂的奴隸》一書影射了北大教授。
有讀者指出,《未遂的奴隸》一書中的“李教授”形象讓人聯(lián)想到北大著名法理學教授鞏獻田先生,而其中關于一些細節(jié)的描寫涉及2007年鞏獻田教授激烈對抗國家《物權法》頒布這一曾引起全國學術界大爭辯事件。而小說中寫道,“我向來討厭這種學術性的爭辯,總感到這些東西無非是假大空的假想和不切實際的夢話,不知天高地厚地打著拯救世界的旗幟,竟忘了自己本身也只是這個浮躁社會里俗不可耐的庸人而已”,讀者就此言論十分嚴格地指出,這是陳偉軍對學術研究的否定和輕蔑,應當公開道歉。
而80后作家陳偉軍則這樣告訴記者:我一直是個認真、負責的學生,也十分努力地進行創(chuàng)作。我對進行學術研究的專家學者始終抱有十分尊重和敬佩的態(tài)度。而小說的語言和論斷需要為成功塑造人物而服務,并不能代表作者本人的真實觀點。我寫小說從沒有想過影射誰,寫作是一門真摯的藝術,而不是炒作的手段。我所學專業(yè)是法學,2007年也格外關注鞏獻田教授反對《物權法》頒布事件,也十分敬佩鞏教授敢于質疑的勇氣,這種精力不僅是學術研究中應當提倡的,在我們寫作中也是應當學習的。
最后,陳偉軍向記者談了自己創(chuàng)作該書時的過程,他說:這部小說是以南方一座小城及一個鄉(xiāng)村為底片,重要塑造了當代一位迷惘叛逆的年輕人東南,他從一個農村孤兒突然變成市長的兒子,到最后本相大白,打回本相。通過敘述在這個過程中他本人對自己和生活的態(tài)度變更以及周圍人對他態(tài)度的變更,與他對親情、友誼和愛情的懂得和經歷,以他的掙扎突圍為敘述故事,直面人生苦旅,直剖扭曲人性。
陳偉軍在接收記者采訪時誠懇表達了自己觀點,他盼望讀者不要隨便曲解自己小說的本意。
人物材料:
陳偉軍,青年作家,1987年3月出生,浙江奉化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畢業(yè)于石家莊鐵道學院法學專業(yè)。出版有長篇小說《不和上帝回家》、《射天狼》、《未遂的奴隸》、《琴弦等著歌》,編劇有戲曲《南唐一夢》、《甬上第一狀元》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