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遺保護和門票漲價之間并無必定關聯(lián)。如果建設非但沒能“保護”,反而為盈利而“損壞”,豈非和世遺保護背道而馳?世界遺產有公共性特點,不該成為牟利工具。
人們還在擔心少林寺、“中國丹霞”等世遺新寵坐地起價,廣東丹霞山已經流露出了漲價的動向。剛參加完世界遺產大會回來的丹霞山管委會主任黃大維稱:任何景區(qū)的門票都是與其價值相干聯(lián)的,一流景區(qū)確定是一流的價格,“隨著以后對丹霞山的保護和建設措施的力度加大,確定有些成本會要相應增加”。
與河南登封欲說還休的“四個不變”原則不同,更和浙江江郎山暫免門票以示慶祝的做法迥異,相干人士可謂坦誠布公。只不過,這番漲價鋪陳有意無意間扭曲了景區(qū)收費與世遺保護之間的邏輯關系。
一流景區(qū)和一流價格并不構成直接對應關系。不管是丹霞山還是少林寺等新世遺,這些景點或者是大自然的造化,或者是老祖宗留下的歷史文化遺址,我們后人要么沒有功勞可言,要么唯一的功勞就是還沒有把這些遺址給損壞完——遭遇類似命運的文化遺址并不在少數。僅此而論,相干部門憑什么視為禁臠,隨便漲價?
保護自然和文化遺產是我們后人的義務沒錯,但這并不是說相干成本就該全部由游客分擔——且不說門票價格可能不僅包含保護成本,還留有很大的利潤空間,更何況,世遺保護和門票漲價之間并無必定關聯(lián),反倒可能構成抵觸關系。所謂加大對景點的保護和建設力度,誰知道是為了逢迎旅游市場和部門利益,還是全部用于景點保護本身?如果建設和開發(fā)非但沒有實現“保護”,反而是為了盈利而造成“損壞”,這豈不是和世遺保護背道而馳?
其實不說大家也知道,申遺運動現在成了一些處所的大批生意。為了獲得世遺稱號,許多處所都花了血本,對各自景點進行包裝策劃和游說“拉票”。在這種背景下,想要申遺成功的處所自覺不漲價,簡直是與虎謀皮。事實也一再證明,世界遺產不漲價,可不是在這片土地上能產生的奇跡。
即便如此,這并不意味著世界遺產聞風而漲就具有必定的正當性。世界遺產是大自然或老祖宗留給國人和全世界的可貴資源,具有公共性特點,因此它本來就不該成為牟利工具。為什么有些處所景區(qū)漲價,還得裝模作樣地召開聽證會?就是因為他們也明白,這個問題涉及大眾,利益,不能赤裸裸地自己說了算。如果景區(qū)不顧及民意、隨便亂漲價,這樣做的本質就是捆綁大眾,的利益,以成全處所或部門的利益需要。
還應當說,世遺坐地起價不過是只顧眼前利益、不懂算大賬的做法。這次入選世遺名錄的“中國丹霞”共有六處,相互之間可能形成必定競爭關系,價格說漲就漲未必就能夠帶來豐富的門票收入。換言之,高門票價格在進步處所收入的同時,還可能會影響當地的整體旅游收入。
據我所知,像杭州西湖景區(qū)的免門票旅游模式,不僅博得了旅客好評,也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可觀的第三產業(yè)收入。如今,像西溪濕地等具有資本營運背景的景點,也專門開辟了免費游覽區(qū)和免門票的濕地博物館,以滿足大眾,的需求。這種旅游模式,值得那些借世遺以自肥的處所好好借鑒。 (魏英杰,媒體評論員)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