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
我很觀賞韓信受“胯下之辱”時的耐性,更觀賞韓信由執(zhí)戟郎中一步步提升為齊王的才干。但是韓信做人有一個極大的失敗之處——就是顯擺。霸王項羽有句名言:“富貴而不歸鄉(xiāng),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出人頭地了,顯擺顯擺也屬人之常情,但是韓信搞得好像太過了,為了顯示威風,他常常帶著一只很大的衛(wèi)隊和儀仗隊,耀武揚威,巡行縣里。
如果說顯擺是為了滿足一下虛榮,那么過于張揚則無疑是一種輕狂了。
相比之下,蕭何則更知道自己該干什么。想當年,眾將軍離劉邦而去,這其中自然也有韓信,于是便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典故,這時蕭何已經表現出了伯樂的氣質。由此可知,蕭何是具有遠見卓識的。
作為一個世間不常有的伯樂,難道會遜色于韓信這匹千里馬?
西方有句諺語:“仆人眼里無好漢”,就是說,神與人靠的太近了,自身也要被同化為人。從中國看來,應當是:“老鄉(xiāng)眼里無好漢”韓信和蕭何便是老鄉(xiāng),該是“眼里無好漢”,但蕭何在劉邦還是泗水亭長的時候就看到了他的潛質,這便是“蕭何慧眼識好漢”。那么韓信、蕭何誰有見識自不必多說了。
富有才智的人往往不必定有器量。正因為有才干,往往使人恃才自負,目空一切,甚至不知天高地厚,韓信是也!當年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之后,去見樊噲,樊噲稱之為“大王”,但是樊噲仍然看不起人家,此足以看出韓信的器量之小。蕭何的器量就大得多了,俗話說宰相肚里能撐船,蕭何的器量不大也不可能當上宰相。
韓信無“大丈夫當如是也”“彼可取而代之”的雄圖偉略,又不懂“謙受益,滿招損”的立身處世之道,被放棄自然可以懂得。也許正應了那句老話:“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拋開一切的外在因素,人與人本質的不同,似乎不外乎兩方面:智慧和才能。縱觀古今,有許多有才能的人不夠智慧,但許多智慧的人必定具備才能,這或許能詮釋“知識就是力量”的本質。
我崇尚智慧的人!智者是引領這個物質世界的靈光!而一個人智不智,就看他能否看透物質,看透物質背后的空間。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