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邱建國
冷空氣姍姍來遲,霧霾可能很快就要散去,此時出臺應對重污染天氣的八項措施,雖有些亡羊補牢的意味,卻為今后應對此類事件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這一點,甚至比應對這一輪的霧霾襲擊更重要。
無動于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知所措,在缺乏經(jīng)驗和樣本的情況下,反應略顯遲緩其實可以理解。回應關切,出臺措施,迅速動員,立即行動,我們從中看到了姿態(tài),也看到了行動,這種快速反應機制的主要價值不在于驅(qū)散霧霾,而在于對建立空氣污染應急機制進行了探索,在于為今后應對類似事件提供了參考。
空氣污染,事關每個人的安全與健康,誰都無法置身事外,因而整個城市層面的應急機制不可或缺。如今開了這個頭兒,雖然還不是盡善盡美,但卻可以繼續(xù)補充和完善,進而形成一個“自動響應、部門聯(lián)動、全民參與”的有效機制。
不得不承認,連日霧霾天氣給所有人都好好上了一課,我們的環(huán)保意識,不應該只在健康受到威脅的時候才被喚醒。
既然如此,就不要抱怨單雙號限行帶來的不便,因為這可讓下一輪的霧霾襲擊晚來幾天;既然如此,就不要抱怨停工限產(chǎn)帶來的損失,因為這可以讓我們看到藍天;既然這樣,就不要因為冷空氣到來而沾沾自喜,因為驅(qū)散霧霾不能總是指望老天。治理環(huán)境污染,每個人的眼光都該放長遠。
既然已經(jīng)開了個好頭兒,那就不要停留更不要回頭,建立應急機制,減少空氣污染,各顯其能,各盡其責,立即行動。
延伸閱讀:濟南限行凸顯四大難題 外地車來濟遭遇“迷城”濟南限行首日車減三成 出租車收入增兩成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