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是鐵桿的力量不夠大嗎?非也!是它不懂得鎖的心坎,所以無法打開。
想接近一個人,想讓對方為我們打開心的大門,唯一的措施就是懂得別人,知道別人心坎的需求。常言說得好:穿別人的鞋,才知道哪一處擠腳。我們常常光是去料想對方的需要,而不去走近對方的心坎,這種情況下,對方需要什么,我們知道嗎?
在前蘇聯這個國家還是廣泛貧窮、購置任何東西都要排隊的年代里,有一個窮人招待他來訪的外國客人。他想把自己的家收拾干凈,就在他興高采烈地賣力打掃房子的時候,不警惕,突然“啪”地一聲,竟然把唯一的一把掃帚給弄斷了。蘇聯人愣了一下,馬上反應過來了,登時跌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來。他的幾個外國朋友恰好也趕到了,看到蘇聯人望著這把折了的掃帚哭,紛紛上來勸告他。經濟富強的日本人說:一把掃帚值不了幾個錢的,再去買一把用不了幾個錢的,何必哭得如此傷心呢!知法守法的美國人說:我建議你到法院去,控告制作這把劣質掃帚的廠商,讓他賠償你,就是官司打輸了,你也不用出錢啊。浪漫成性的法國人說:你能夠把這把掃帚弄斷,闡明你的力量大啊,像你這么強有力的手臂我還沒有,我愛慕還來不及,你又有什么好哭呢?實事求是的德國人說:來,大家想想措施,如何才干把這把掃帚沾合的和新的一樣好用,我們都來想措施。最后,可憐的蘇聯人哭著說:“你們說的這些,都不是我哭的原因。我在想,明天我的去排隊才可以買到一把新掃帚,這樣的話,我就沒有措施搭你們的車一起出去玩了!
看看,那些人說了那么多,他們說的和蘇聯人想的一樣嗎?他們的話他愿意接收嗎?很多的時候,我們都是這樣,不明白對方的意圖,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亂說一氣,這樣的我們能接近對方嗎?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按照自己的習慣,本著自己的邏輯去推理斷定別人的想法。這樣我們如何知道對方的需要,如何走進別人的心坎?
每一個人都和我們一樣,有自己獨到的或者說固執(zhí)的一面。我們在接近對方的時候,試著把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放下來,真正地站在他的立場上為他想一想,看看他需要什么。將心比心,這樣我們不就懂得了對方嗎?我們不就和他很容易地溝通了嗎?我們要本著對方的想法,知道他所需要的,給他所需要的,這樣才可以走近他的心坎。
我記得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很煩他。我很忙的,不怎么顧得上和他在一起。他對于我的話,也是該答應的就答應,不該答應的他想怎樣就怎樣,我們的母子關系不是太融洽。很偶爾的一次,我心情不怎么好,孩子正好是周末,手里拿了一副撲克牌,說:媽媽,我們玩撲克好嗎?我也是愁悶,就說好。我們玩那個“保皇上”,就是在對方輸了的時候,要向對方也就是“皇上”進貢的。有一次我輸了,只好把那張最大的“大王”進給他,這是在所有牌里最大的一張,我很不甘心呢,我想這下他必定很高興。就說,這下你該滿意了吧?誰知,孩子看我一眼,說:媽媽。我不想要這張。我抬開端:我已經把最大的給你了,你還不滿意?孩子說:不是的,媽媽。我想要的不是這張。我有點不懂得,最大的都不想要,為什么?于是我問他;那你想要哪一張?孩子慢慢的說:媽媽,我想要你手上的那張六。因為我有了這張六就是四個六了,我愛好這個成雙對的六。
我一下就明白了,本來自己認為是最好的,不必定就是對方想要的。我們常常陷入一個誤區(qū),認為我們是在為對方著想,認為我們把最好的給了對方?墒俏覀儚膩頉]有想過,我們所給予的是他想得到的嗎?我們總是自認為是,讓別人接收我們,可是不去想,我們是不是真的知道對方的需求?
他們想要什么?他們的心坎我們知道嗎?很多的時候,我們很果斷的。我們總是認為我們的付出已經滿足了對方,是對方不懂得我們而已,是這樣嗎? 相關閱讀